海捷小说网 > 都市小说 > 文豪1983 > 第261章 西沙来信
    第261章 西沙来信

    十多万字的稿子看完不容易,何况李小林要精读细看。她花了两天时间把这一部分看完,又转交给编辑部其他人看,共同出具了一个审稿报告。

    他们什么意见呢?

    如余切所料,很喜欢《潜伏》的故事发展,但是对“李涯”这个人物存在的必要性,提出了质疑。

    “李涯”这个角色有勇有谋,甚至有信仰——果党的信仰,这样一个角色在八十年代出现,恐怕要比余则成是个军统出身的男角色还要麻烦的多。

    这实在是胆子太大了!

    李小林得知余切在沪市制片厂的员工宿舍写稿,带领一帮人搬了一台电风扇和几斤冰西瓜过来。当时从沪市城内到普东这边需要坐摆渡船,她们因为人太多,闹得阵仗很大。《收获》杂志是沪市文艺杂志的大本营,吸引了一些漂亮的女大学生来做编辑。这些女孩青春靓丽,穿着也很有书香气质。

    一到门口,莺莺燕燕,整个屋子都香的。

    余切最近看女人都看麻了。现在杂志社的编辑,越来越倾向于招些女编辑。

    宫雪的妹妹宫莹在帮姐姐盯梢呢,顿时眼睛就瞪圆了。不是,一个古孜丽努尔还不够,现在还有几个女大学生?

    这什么情况?

    宫莹提了一盒水果,硬着头皮往余切的宿舍钻:“砰砰!”

    “请进。”

    一进门,宫莹快速打量一番里边儿的女编辑们——啊!长得真好看,都是富养出来的本地女大学生。和电影明星也差不了多少了。

    李小林挺好奇:“这位同志是谁?”

    “宫莹。”余切说,“电影女演员宫雪的妹妹。她俩都是沪市制片厂的演员,还有个疆省的女演员……都住在这个员工宿舍,是我的邻居。”

    宫莹拼命点头。“我们厂也是余切……余老师的合作对象,他的小说是我们厂来拍摄的。”

    屋子里面人太多,凳子不够用,宫莹到处找人借,又弄来了几把瓜子分给大家吃。新搬来的电风扇在茶几上杵着,插上电,呼啦啦猛吹,整个房间都凉快了。

    李小林又和余切东扯西扯一半天,感觉差不多了,才道:“余老师,咱们为什么要写李涯这个人物?”

    余切反问:“为什么不能写?”

    李小林说:“我们之前把余则成的背景,设置为军统的情报人员,已经很大胆了,好在剧情安排的特别巧妙,余则成也不做什么坏事,很快进入组织的怀抱,所以小说发布之后,大众并没有对此做出什么批评。其实我们一度胆战心惊,生怕有人上纲上线。”

    “但李涯这个人物却不一样了。在这之前,我们还没有过正面写敌方特务的,发布之后,恐怕要受到一些质疑。”

    余切说:“这是因为你现在还没看到结局。各司其职,各为其主,李涯是个悲剧性质的人物,某种程度上,他正是没有遇见过左蓝的余则成。他本可以为这个民族和国家也做出一些有益的贡献。但是,橘生淮南则为橘,生于淮北则为枳。”

    “他的悲剧,不应该只是责怪他本人,我希望借由这部小说,让大众看到谍战的复杂性。倘若历史上,对方全部是一些猪脑饭桶来组成,这无疑和事实不符,也消解了谍战的严肃性。我们之所以胜利,不是因为别人无能,而是因为我们更有能力。”

    李小林思考了一番这个话。

    八十年代,许多来自海外的富商来内地进行投资,许多人正是当初跑出去的“敌人”,社会上需消除这种长期的敌化宣传,文艺作品在此时亦出现“破冰”的情况。

    《血战台儿庄》就是这么一部作品,这是第一部以国军视角描写其抗战正面功绩的电影。

    文坛也有类似的事情,沈聪文和流亡海外的女作家张艾玲原先被大陆文坛所忽略,因为他们的作品中,阶级性和立场并不强烈,甚至于是持有相反意见的,而在这之后,文坛逐渐关注他们作品的文艺价值,并最终于几十年后实现两级反转。这两位竟成为民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。

    钱忠书本人就特别喜欢胡适之,反而对鲁迅并不感冒(传言是他认为鲁迅对发妻不好)。改开后,大陆久违的出版了胡适之的杂文集,钱忠书和朋友的聊天中,毫不避讳道:“胡适之的名誉终于被恢复了。”

    然而,就算是有这样的趋势,敢于这么写也是要冒风险的。

    李小林说:“我希望你能写一个创作的见解,把你的想法阐述上去。我们一起刊登到《收获》上面。”

    “《收获》有那么多版面吗?难道又出一期加厚的特刊?”

    李小林说:“您知道上一期《收获》卖了多少份吗?”

    不等余切回答,李小林说:“百万份!《收获》杂志自成立以来,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成绩,到现在各地新华书店和邮局,仍然在不停的催我们印制,这本书到现在已经一书难求。”

    余切便答应了这件事情。

    现在除了写小说,他还需要自己给自己写一份评析。

    前面提到,从普东进城内需要坐摆渡船,相当浪费时间。于是,宫莹暂时成了余切的助手,余切需要什么资料,就让宫莹去帮自己去拿。

    此后的一周,宫莹跑遍了沪市大大小小的图书馆,拜访了不少收藏书籍的名人。

    这一段时间对于宫莹来说如同见到新世界。她是个二三线的演员,远不如她的姐姐那样出名。从小到大,因为姐姐更漂亮,更有成就,连父母也更看重姐姐,因此她很知道人情冷暖。

    宫莹到《沪市文艺》的编辑李子运家中拜访,李子运听闻她代表余切,对她很客气:“你到我们杂志社随便拿,就是不还给我们也是可以的。对了,你在哪里高就?”

    宫莹说:“我是沪市制片厂的演员,我演过《包氏父子》。”

    李子运笑道:“《包氏父子》是好电影,张天翼(原著作者)也是好作者,但说实在的,都远远不如余老师,你作为演员该多和他谈论,一定能帮到你。”

    她又去巴老家中,巴老也高看她一眼:“哦,你是余切叫来的?帮我给余切带话,让他快快写《潜伏》剩下的。”

    巴老的名声如雷贯耳,宫莹不敢在巴老面前多话。她心里只是想:余切真是个万人迷,比我姐姐还迷人,谁都喜欢他。我最烦这种人了。

    姐姐她自然不能讨厌,但是余切这样的加强版万人迷,宫莹心里就很排斥他。

    宫莹还去了《收获》杂志的编辑部。杂志社全体成员热烈欢迎她:“你是余老师的那个秘书?”

    “我不是余切的秘书,和他没关系,我是帮他跑腿的。”

    “太客气了。这边有很多寄给余老师的信,我们筛来筛去,还是有很多需要他来回的,劳烦你带给他。”

    宫莹不敢拆这些信件。但是,她能看到信从什么地方来。

    泰国的、日本的、竟然还有哥伦比亚来的——天知道怎么寄过来的。为了帮余切跑腿,宫莹买了一张大的沪市地图,上面罗列了沪市大大小小的标志建筑。

    这张地图翻过来就是中国地图。

    宫莹按照寄给余切信件的地址来推算,全国有哪些地方存在余切的读者。她和她的姐姐打赌:“姐姐,无论余切有多厉害,这个地图肯定填不满。”

    她姐姐宫雪说:“你好好看着,绝对一个空也不会剩。”

    俩姐妹买了一盒牙签,一有新的寄信地址,就插在地图上。地图很快插得跟刺猬一样,哪怕是最偏僻的角落,也没有什么地方能剩下。

    不对,好像也是有的。

    祖国大陆的面积辽阔,总有不认识余切的读者是不是?宫莹心里这么想,但是她一时间却找不到这个地方在哪。

    不料,一封来自于XSQD的信件寄来。落款人是XSQD上的守岛士兵。七十年代,大陆和占据此地的越南发生冲突,收复三岛,从此以后就在这上面驻扎。岛上的生活格外恶劣,淡水和食品都需要从附近的大陆上运送,有时候岛上还会涨潮,士兵的半个脚脖子都埋在海水中。

    长年累月的驻扎,缺少瓜果蔬菜,补充不了维生素,令一些人得了夜盲症,嘴皮也脱落。即便如此,他们也尽量听着广播,谈论从几百公里外的内地传来的小说。

    余切很重视这一封信,特地留了一晚上时间回信,并且当着几位女同志的面前拆开。宫莹眼睛尖,垫着脚看,被余切发现了,说:“你是不是想看这上面写的什么?”

    宫莹老实点头:“我想看。”

    余切说:“我回完之后,你就拿来看。”

    没想到,余切回信的时间竟然这么久,宫莹在这守了好几个小时,然后才拿到这一封信和余切的回信。她回来自个儿的宿舍,打着灯,拿出信给姐姐宫雪分享。

    宫雪高兴道:“这下我赢了,连XSQD也有余切的读者。我们现在的地图最南只有琼岛,XSQD却是比地图还要南边的地方!他已经超过了地图,妹妹,你完全输了!”

    “余切确实厉害。”宫莹叹道。

    来自XSQD的这封信写道:

    “余老师,社会上正在流行一切向钱看齐的风气,使我们有时候忘记了信仰的重要性。我们是驻扎在XSQD的几位普通士兵,平时除了学习文件和精神,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小说……我们一直是您的忠实读者。”

    “您的小说《潜伏》已经流传到了我们这里,余则成坚定的信仰令我们受到很大的感染。钢铁不是一开始就炼成的,战士也不是一蹴而就,余则成是一个小小的人物,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,他却能为了信仰冒着生与死的风险!逐渐成为靠得住的地下人员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是专门写信来感谢您的,因为您写出了这么好的小说。向您敬礼。”

    在信中,还夹了一封几个战士的红色手指印。这种血指头印,余切之前在老山慰问时也遇到过。

    部队上流行用“歃血”明志,表示自己不怕牺牲不怕流血。

    余切回了个啥呢?

    他先是把余则成的人物原型马识途引出来,然后谈到马识途的原配刘一清,表明“历史上的人物,比小说中还要传奇”,最后留下自己的手指印,并且写道:“有一天,你们也会成为别人书里面的人,但希望你们平安归来”。

    他这样去激励别人。

    宫雪是文艺兵,算是半个战士,看了余切的回信后忍不住把信放在胸口道:“我就是喜欢余切回的这些话。他是个崇高的人,徐驰的报告里面讲,余切的生活水平已经接近于港地的大富豪,可是,他仍然随时能和战友打成一片,我说句实在话,我确实喜欢他!而且崇拜他!”

    宫雪意犹未尽道:“自从和余切相处过之后,我很难再看的上其他男人。他们什么也比不上余切。”

    宫莹沉默了。

    难道说余切也就那样?

    恐怕别人觉得,这是个疯子在说话。

    何况宫莹自己也对余切逐渐改观。

    《潜伏》这部小说,正在掀起一个“信仰之问”,小说中塑造的形形色色的革命战士,甚至是反派,都有鲜活的形象,他们牺牲的时候十分突然,没有任何拖泥带水,给了读者很大震撼。

    秋掌柜、吴站长、晚秋,谢若林……读者热情的讨论这些人,并从中演化出许多派别。一时间,大众简直像研究《红楼梦》一样的研究这部小说。

    小说中的台词也十分出格,似乎时时在拷问读者本身:

    你面前有两根金条,你看看,哪一根是虚伪的,哪一根是高尚的?

    九月中旬,《军报》刊登了XSQD战士和余切之间的信件。再次引用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”这句话。

    并且评论道:“你的名字无人知晓,你的功绩永垂不朽。”

    随后,南方的《光明报》再一次报道余切的师母刘一清,同时,又把马识途这个如今只知道打桥牌和写回忆录的老头子写在稿上。

    本章完

    姐姐她自然不能讨厌,但是余切这样的加强版万人迷,宫莹心里就很排斥他。

    宫莹还去了《收获》杂志的编辑部。杂志社全体成员热烈欢迎她:“你是余老师的那个秘书?”

    “我不是余切的秘书,和他没关系,我是帮他跑腿的。”

    “太客气了。这边有很多寄给余老师的信,我们筛来筛去,还是有很多需要他来回的,劳烦你带给他。”

    宫莹不敢拆这些信件。但是,她能看到信从什么地方来。

    泰国的、日本的、竟然还有哥伦比亚来的——天知道怎么寄过来的。为了帮余切跑腿,宫莹买了一张大的沪市地图,上面罗列了沪市大大小小的标志建筑。

    这张地图翻过来就是中国地图。

    宫莹按照寄给余切信件的地址来推算,全国有哪些地方存在余切的读者。她和她的姐姐打赌:“姐姐,无论余切有多厉害,这个地图肯定填不满。”

    她姐姐宫雪说:“你好好看着,绝对一个空也不会剩。”

    俩姐妹买了一盒牙签,一有新的寄信地址,就插在地图上。地图很快插得跟刺猬一样,哪怕是最偏僻的角落,也没有什么地方能剩下。

    不对,好像也是有的。

    祖国大陆的面积辽阔,总有不认识余切的读者是不是?宫莹心里这么想,但是她一时间却找不到这个地方在哪。

    不料,一封来自于XSQD的信件寄来。落款人是XSQD上的守岛士兵。七十年代,大陆和占据此地的越南发生冲突,收复三岛,从此以后就在这上面驻扎。岛上的生活格外恶劣,淡水和食品都需要从附近的大陆上运送,有时候岛上还会涨潮,士兵的半个脚脖子都埋在海水中。

    长年累月的驻扎,缺少瓜果蔬菜,补充不了维生素,令一些人得了夜盲症,嘴皮也脱落。即便如此,他们也尽量听着广播,谈论从几百公里外的内地传来的小说。

    余切很重视这一封信,特地留了一晚上时间回信,并且当着几位女同志的面前拆开。宫莹眼睛尖,垫着脚看,被余切发现了,说:“你是不是想看这上面写的什么?”

    宫莹老实点头:“我想看。”

    余切说:“我回完之后,你就拿来看。”

    没想到,余切回信的时间竟然这么久,宫莹在这守了好几个小时,然后才拿到这一封信和余切的回信。她回来自个儿的宿舍,打着灯,拿出信给姐姐宫雪分享。

    宫雪高兴道:“这下我赢了,连XSQD也有余切的读者。我们现在的地图最南只有琼岛,XSQD却是比地图还要南边的地方!他已经超过了地图,妹妹,你完全输了!”

    “余切确实厉害。”宫莹叹道。

    来自XSQD的这封信写道:

    “余老师,社会上正在流行一切向钱看齐的风气,使我们有时候忘记了信仰的重要性。我们是驻扎在XSQD的几位普通士兵,平时除了学习文件和精神,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小说……我们一直是您的忠实读者。”

    “您的小说《潜伏》已经流传到了我们这里,余则成坚定的信仰令我们受到很大的感染。钢铁不是一开始就炼成的,战士也不是一蹴而就,余则成是一个小小的人物,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,他却能为了信仰冒着生与死的风险!逐渐成为靠得住的地下人员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是专门写信来感谢您的,因为您写出了这么好的小说。向您敬礼。”

    在信中,还夹了一封几个战士的红色手指印。这种血指头印,余切之前在老山慰问时也遇到过。

    部队上流行用“歃血”明志,表示自己不怕牺牲不怕流血。

    余切回了个啥呢?

    他先是把余则成的人物原型马识途引出来,然后谈到马识途的原配刘一清,表明“历史上的人物,比小说中还要传奇”,最后留下自己的手指印,并且写道:“有一天,你们也会成为别人书里面的人,但希望你们平安归来”。

    他这样去激励别人。

    宫雪是文艺兵,算是半个战士,看了余切的回信后忍不住把信放在胸口道:“我就是喜欢余切回的这些话。他是个崇高的人,徐驰的报告里面讲,余切的生活水平已经接近于港地的大富豪,可是,他仍然随时能和战友打成一片,我说句实在话,我确实喜欢他!而且崇拜他!”

    宫雪意犹未尽道:“自从和余切相处过之后,我很难再看的上其他男人。他们什么也比不上余切。”

    宫莹沉默了。

    难道说余切也就那样?

    恐怕别人觉得,这是个疯子在说话。

    何况宫莹自己也对余切逐渐改观。

    《潜伏》这部小说,正在掀起一个“信仰之问”,小说中塑造的形形色色的革命战士,甚至是反派,都有鲜活的形象,他们牺牲的时候十分突然,没有任何拖泥带水,给了读者很大震撼。

    秋掌柜、吴站长、晚秋,谢若林……读者热情的讨论这些人,并从中演化出许多派别。一时间,大众简直像研究《红楼梦》一样的研究这部小说。

    小说中的台词也十分出格,似乎时时在拷问读者本身:

    你面前有两根金条,你看看,哪一根是虚伪的,哪一根是高尚的?

    九月中旬,《军报》刊登了XSQD战士和余切之间的信件。再次引用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”这句话。

    并且评论道:“你的名字无人知晓,你的功绩永垂不朽。”

    随后,南方的《光明报》再一次报道余切的师母刘一清,同时,又把马识途这个如今只知道打桥牌和写回忆录的老头子写在稿上。

    本章完

    姐姐她自然不能讨厌,但是余切这样的加强版万人迷,宫莹心里就很排斥他。

    宫莹还去了《收获》杂志的编辑部。杂志社全体成员热烈欢迎她:“你是余老师的那个秘书?”

    “我不是余切的秘书,和他没关系,我是帮他跑腿的。”

    “太客气了。这边有很多寄给余老师的信,我们筛来筛去,还是有很多需要他来回的,劳烦你带给他。”

    宫莹不敢拆这些信件。但是,她能看到信从什么地方来。

    泰国的、日本的、竟然还有哥伦比亚来的——天知道怎么寄过来的。为了帮余切跑腿,宫莹买了一张大的沪市地图,上面罗列了沪市大大小小的标志建筑。

    这张地图翻过来就是中国地图。

    宫莹按照寄给余切信件的地址来推算,全国有哪些地方存在余切的读者。她和她的姐姐打赌:“姐姐,无论余切有多厉害,这个地图肯定填不满。”

    她姐姐宫雪说:“你好好看着,绝对一个空也不会剩。”

    俩姐妹买了一盒牙签,一有新的寄信地址,就插在地图上。地图很快插得跟刺猬一样,哪怕是最偏僻的角落,也没有什么地方能剩下。

    不对,好像也是有的。

    祖国大陆的面积辽阔,总有不认识余切的读者是不是?宫莹心里这么想,但是她一时间却找不到这个地方在哪。

    不料,一封来自于XSQD的信件寄来。落款人是XSQD上的守岛士兵。七十年代,大陆和占据此地的越南发生冲突,收复三岛,从此以后就在这上面驻扎。岛上的生活格外恶劣,淡水和食品都需要从附近的大陆上运送,有时候岛上还会涨潮,士兵的半个脚脖子都埋在海水中。

    长年累月的驻扎,缺少瓜果蔬菜,补充不了维生素,令一些人得了夜盲症,嘴皮也脱落。即便如此,他们也尽量听着广播,谈论从几百公里外的内地传来的小说。

    余切很重视这一封信,特地留了一晚上时间回信,并且当着几位女同志的面前拆开。宫莹眼睛尖,垫着脚看,被余切发现了,说:“你是不是想看这上面写的什么?”

    宫莹老实点头:“我想看。”

    余切说:“我回完之后,你就拿来看。”

    没想到,余切回信的时间竟然这么久,宫莹在这守了好几个小时,然后才拿到这一封信和余切的回信。她回来自个儿的宿舍,打着灯,拿出信给姐姐宫雪分享。

    宫雪高兴道:“这下我赢了,连XSQD也有余切的读者。我们现在的地图最南只有琼岛,XSQD却是比地图还要南边的地方!他已经超过了地图,妹妹,你完全输了!”

    “余切确实厉害。”宫莹叹道。

    来自XSQD的这封信写道:

    “余老师,社会上正在流行一切向钱看齐的风气,使我们有时候忘记了信仰的重要性。我们是驻扎在XSQD的几位普通士兵,平时除了学习文件和精神,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小说……我们一直是您的忠实读者。”

    “您的小说《潜伏》已经流传到了我们这里,余则成坚定的信仰令我们受到很大的感染。钢铁不是一开始就炼成的,战士也不是一蹴而就,余则成是一个小小的人物,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,他却能为了信仰冒着生与死的风险!逐渐成为靠得住的地下人员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是专门写信来感谢您的,因为您写出了这么好的小说。向您敬礼。”

    在信中,还夹了一封几个战士的红色手指印。这种血指头印,余切之前在老山慰问时也遇到过。

    部队上流行用“歃血”明志,表示自己不怕牺牲不怕流血。

    余切回了个啥呢?

    他先是把余则成的人物原型马识途引出来,然后谈到马识途的原配刘一清,表明“历史上的人物,比小说中还要传奇”,最后留下自己的手指印,并且写道:“有一天,你们也会成为别人书里面的人,但希望你们平安归来”。

    他这样去激励别人。

    宫雪是文艺兵,算是半个战士,看了余切的回信后忍不住把信放在胸口道:“我就是喜欢余切回的这些话。他是个崇高的人,徐驰的报告里面讲,余切的生活水平已经接近于港地的大富豪,可是,他仍然随时能和战友打成一片,我说句实在话,我确实喜欢他!而且崇拜他!”

    宫雪意犹未尽道:“自从和余切相处过之后,我很难再看的上其他男人。他们什么也比不上余切。”

    宫莹沉默了。

    难道说余切也就那样?

    恐怕别人觉得,这是个疯子在说话。

    何况宫莹自己也对余切逐渐改观。

    《潜伏》这部小说,正在掀起一个“信仰之问”,小说中塑造的形形色色的革命战士,甚至是反派,都有鲜活的形象,他们牺牲的时候十分突然,没有任何拖泥带水,给了读者很大震撼。

    秋掌柜、吴站长、晚秋,谢若林……读者热情的讨论这些人,并从中演化出许多派别。一时间,大众简直像研究《红楼梦》一样的研究这部小说。

    小说中的台词也十分出格,似乎时时在拷问读者本身:

    你面前有两根金条,你看看,哪一根是虚伪的,哪一根是高尚的?

    九月中旬,《军报》刊登了XSQD战士和余切之间的信件。再次引用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”这句话。

    并且评论道:“你的名字无人知晓,你的功绩永垂不朽。”

    随后,南方的《光明报》再一次报道余切的师母刘一清,同时,又把马识途这个如今只知道打桥牌和写回忆录的老头子写在稿上。

    本章完

    姐姐她自然不能讨厌,但是余切这样的加强版万人迷,宫莹心里就很排斥他。

    宫莹还去了《收获》杂志的编辑部。杂志社全体成员热烈欢迎她:“你是余老师的那个秘书?”

    “我不是余切的秘书,和他没关系,我是帮他跑腿的。”

    “太客气了。这边有很多寄给余老师的信,我们筛来筛去,还是有很多需要他来回的,劳烦你带给他。”

    宫莹不敢拆这些信件。但是,她能看到信从什么地方来。

    泰国的、日本的、竟然还有哥伦比亚来的——天知道怎么寄过来的。为了帮余切跑腿,宫莹买了一张大的沪市地图,上面罗列了沪市大大小小的标志建筑。

    这张地图翻过来就是中国地图。

    宫莹按照寄给余切信件的地址来推算,全国有哪些地方存在余切的读者。她和她的姐姐打赌:“姐姐,无论余切有多厉害,这个地图肯定填不满。”

    她姐姐宫雪说:“你好好看着,绝对一个空也不会剩。”

    俩姐妹买了一盒牙签,一有新的寄信地址,就插在地图上。地图很快插得跟刺猬一样,哪怕是最偏僻的角落,也没有什么地方能剩下。

    不对,好像也是有的。

    祖国大陆的面积辽阔,总有不认识余切的读者是不是?宫莹心里这么想,但是她一时间却找不到这个地方在哪。

    不料,一封来自于XSQD的信件寄来。落款人是XSQD上的守岛士兵。七十年代,大陆和占据此地的越南发生冲突,收复三岛,从此以后就在这上面驻扎。岛上的生活格外恶劣,淡水和食品都需要从附近的大陆上运送,有时候岛上还会涨潮,士兵的半个脚脖子都埋在海水中。

    长年累月的驻扎,缺少瓜果蔬菜,补充不了维生素,令一些人得了夜盲症,嘴皮也脱落。即便如此,他们也尽量听着广播,谈论从几百公里外的内地传来的小说。

    余切很重视这一封信,特地留了一晚上时间回信,并且当着几位女同志的面前拆开。宫莹眼睛尖,垫着脚看,被余切发现了,说:“你是不是想看这上面写的什么?”

    宫莹老实点头:“我想看。”

    余切说:“我回完之后,你就拿来看。”

    没想到,余切回信的时间竟然这么久,宫莹在这守了好几个小时,然后才拿到这一封信和余切的回信。她回来自个儿的宿舍,打着灯,拿出信给姐姐宫雪分享。

    宫雪高兴道:“这下我赢了,连XSQD也有余切的读者。我们现在的地图最南只有琼岛,XSQD却是比地图还要南边的地方!他已经超过了地图,妹妹,你完全输了!”

    “余切确实厉害。”宫莹叹道。

    来自XSQD的这封信写道:

    “余老师,社会上正在流行一切向钱看齐的风气,使我们有时候忘记了信仰的重要性。我们是驻扎在XSQD的几位普通士兵,平时除了学习文件和精神,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小说……我们一直是您的忠实读者。”

    “您的小说《潜伏》已经流传到了我们这里,余则成坚定的信仰令我们受到很大的感染。钢铁不是一开始就炼成的,战士也不是一蹴而就,余则成是一个小小的人物,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,他却能为了信仰冒着生与死的风险!逐渐成为靠得住的地下人员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是专门写信来感谢您的,因为您写出了这么好的小说。向您敬礼。”

    在信中,还夹了一封几个战士的红色手指印。这种血指头印,余切之前在老山慰问时也遇到过。

    部队上流行用“歃血”明志,表示自己不怕牺牲不怕流血。

    余切回了个啥呢?

    他先是把余则成的人物原型马识途引出来,然后谈到马识途的原配刘一清,表明“历史上的人物,比小说中还要传奇”,最后留下自己的手指印,并且写道:“有一天,你们也会成为别人书里面的人,但希望你们平安归来”。

    他这样去激励别人。

    宫雪是文艺兵,算是半个战士,看了余切的回信后忍不住把信放在胸口道:“我就是喜欢余切回的这些话。他是个崇高的人,徐驰的报告里面讲,余切的生活水平已经接近于港地的大富豪,可是,他仍然随时能和战友打成一片,我说句实在话,我确实喜欢他!而且崇拜他!”

    宫雪意犹未尽道:“自从和余切相处过之后,我很难再看的上其他男人。他们什么也比不上余切。”

    宫莹沉默了。

    难道说余切也就那样?

    恐怕别人觉得,这是个疯子在说话。

    何况宫莹自己也对余切逐渐改观。

    《潜伏》这部小说,正在掀起一个“信仰之问”,小说中塑造的形形色色的革命战士,甚至是反派,都有鲜活的形象,他们牺牲的时候十分突然,没有任何拖泥带水,给了读者很大震撼。

    秋掌柜、吴站长、晚秋,谢若林……读者热情的讨论这些人,并从中演化出许多派别。一时间,大众简直像研究《红楼梦》一样的研究这部小说。

    小说中的台词也十分出格,似乎时时在拷问读者本身:

    你面前有两根金条,你看看,哪一根是虚伪的,哪一根是高尚的?

    九月中旬,《军报》刊登了XSQD战士和余切之间的信件。再次引用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”这句话。

    并且评论道:“你的名字无人知晓,你的功绩永垂不朽。”

    随后,南方的《光明报》再一次报道余切的师母刘一清,同时,又把马识途这个如今只知道打桥牌和写回忆录的老头子写在稿上。

    本章完

    姐姐她自然不能讨厌,但是余切这样的加强版万人迷,宫莹心里就很排斥他。

    宫莹还去了《收获》杂志的编辑部。杂志社全体成员热烈欢迎她:“你是余老师的那个秘书?”

    “我不是余切的秘书,和他没关系,我是帮他跑腿的。”

    “太客气了。这边有很多寄给余老师的信,我们筛来筛去,还是有很多需要他来回的,劳烦你带给他。”

    宫莹不敢拆这些信件。但是,她能看到信从什么地方来。

    泰国的、日本的、竟然还有哥伦比亚来的——天知道怎么寄过来的。为了帮余切跑腿,宫莹买了一张大的沪市地图,上面罗列了沪市大大小小的标志建筑。

    这张地图翻过来就是中国地图。

    宫莹按照寄给余切信件的地址来推算,全国有哪些地方存在余切的读者。她和她的姐姐打赌:“姐姐,无论余切有多厉害,这个地图肯定填不满。”

    她姐姐宫雪说:“你好好看着,绝对一个空也不会剩。”

    俩姐妹买了一盒牙签,一有新的寄信地址,就插在地图上。地图很快插得跟刺猬一样,哪怕是最偏僻的角落,也没有什么地方能剩下。

    不对,好像也是有的。

    祖国大陆的面积辽阔,总有不认识余切的读者是不是?宫莹心里这么想,但是她一时间却找不到这个地方在哪。

    不料,一封来自于XSQD的信件寄来。落款人是XSQD上的守岛士兵。七十年代,大陆和占据此地的越南发生冲突,收复三岛,从此以后就在这上面驻扎。岛上的生活格外恶劣,淡水和食品都需要从附近的大陆上运送,有时候岛上还会涨潮,士兵的半个脚脖子都埋在海水中。

    长年累月的驻扎,缺少瓜果蔬菜,补充不了维生素,令一些人得了夜盲症,嘴皮也脱落。即便如此,他们也尽量听着广播,谈论从几百公里外的内地传来的小说。

    余切很重视这一封信,特地留了一晚上时间回信,并且当着几位女同志的面前拆开。宫莹眼睛尖,垫着脚看,被余切发现了,说:“你是不是想看这上面写的什么?”

    宫莹老实点头:“我想看。”

    余切说:“我回完之后,你就拿来看。”

    没想到,余切回信的时间竟然这么久,宫莹在这守了好几个小时,然后才拿到这一封信和余切的回信。她回来自个儿的宿舍,打着灯,拿出信给姐姐宫雪分享。

    宫雪高兴道:“这下我赢了,连XSQD也有余切的读者。我们现在的地图最南只有琼岛,XSQD却是比地图还要南边的地方!他已经超过了地图,妹妹,你完全输了!”

    “余切确实厉害。”宫莹叹道。

    来自XSQD的这封信写道:

    “余老师,社会上正在流行一切向钱看齐的风气,使我们有时候忘记了信仰的重要性。我们是驻扎在XSQD的几位普通士兵,平时除了学习文件和精神,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小说……我们一直是您的忠实读者。”

    “您的小说《潜伏》已经流传到了我们这里,余则成坚定的信仰令我们受到很大的感染。钢铁不是一开始就炼成的,战士也不是一蹴而就,余则成是一个小小的人物,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,他却能为了信仰冒着生与死的风险!逐渐成为靠得住的地下人员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是专门写信来感谢您的,因为您写出了这么好的小说。向您敬礼。”

    在信中,还夹了一封几个战士的红色手指印。这种血指头印,余切之前在老山慰问时也遇到过。

    部队上流行用“歃血”明志,表示自己不怕牺牲不怕流血。

    余切回了个啥呢?

    他先是把余则成的人物原型马识途引出来,然后谈到马识途的原配刘一清,表明“历史上的人物,比小说中还要传奇”,最后留下自己的手指印,并且写道:“有一天,你们也会成为别人书里面的人,但希望你们平安归来”。

    他这样去激励别人。

    宫雪是文艺兵,算是半个战士,看了余切的回信后忍不住把信放在胸口道:“我就是喜欢余切回的这些话。他是个崇高的人,徐驰的报告里面讲,余切的生活水平已经接近于港地的大富豪,可是,他仍然随时能和战友打成一片,我说句实在话,我确实喜欢他!而且崇拜他!”

    宫雪意犹未尽道:“自从和余切相处过之后,我很难再看的上其他男人。他们什么也比不上余切。”

    宫莹沉默了。

    难道说余切也就那样?

    恐怕别人觉得,这是个疯子在说话。

    何况宫莹自己也对余切逐渐改观。

    《潜伏》这部小说,正在掀起一个“信仰之问”,小说中塑造的形形色色的革命战士,甚至是反派,都有鲜活的形象,他们牺牲的时候十分突然,没有任何拖泥带水,给了读者很大震撼。

    秋掌柜、吴站长、晚秋,谢若林……读者热情的讨论这些人,并从中演化出许多派别。一时间,大众简直像研究《红楼梦》一样的研究这部小说。

    小说中的台词也十分出格,似乎时时在拷问读者本身:

    你面前有两根金条,你看看,哪一根是虚伪的,哪一根是高尚的?

    九月中旬,《军报》刊登了XSQD战士和余切之间的信件。再次引用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”这句话。

    并且评论道:“你的名字无人知晓,你的功绩永垂不朽。”

    随后,南方的《光明报》再一次报道余切的师母刘一清,同时,又把马识途这个如今只知道打桥牌和写回忆录的老头子写在稿上。

    本章完

    姐姐她自然不能讨厌,但是余切这样的加强版万人迷,宫莹心里就很排斥他。

    宫莹还去了《收获》杂志的编辑部。杂志社全体成员热烈欢迎她:“你是余老师的那个秘书?”

    “我不是余切的秘书,和他没关系,我是帮他跑腿的。”

    “太客气了。这边有很多寄给余老师的信,我们筛来筛去,还是有很多需要他来回的,劳烦你带给他。”

    宫莹不敢拆这些信件。但是,她能看到信从什么地方来。

    泰国的、日本的、竟然还有哥伦比亚来的——天知道怎么寄过来的。为了帮余切跑腿,宫莹买了一张大的沪市地图,上面罗列了沪市大大小小的标志建筑。

    这张地图翻过来就是中国地图。

    宫莹按照寄给余切信件的地址来推算,全国有哪些地方存在余切的读者。她和她的姐姐打赌:“姐姐,无论余切有多厉害,这个地图肯定填不满。”

    她姐姐宫雪说:“你好好看着,绝对一个空也不会剩。”

    俩姐妹买了一盒牙签,一有新的寄信地址,就插在地图上。地图很快插得跟刺猬一样,哪怕是最偏僻的角落,也没有什么地方能剩下。

    不对,好像也是有的。

    祖国大陆的面积辽阔,总有不认识余切的读者是不是?宫莹心里这么想,但是她一时间却找不到这个地方在哪。

    不料,一封来自于XSQD的信件寄来。落款人是XSQD上的守岛士兵。七十年代,大陆和占据此地的越南发生冲突,收复三岛,从此以后就在这上面驻扎。岛上的生活格外恶劣,淡水和食品都需要从附近的大陆上运送,有时候岛上还会涨潮,士兵的半个脚脖子都埋在海水中。

    长年累月的驻扎,缺少瓜果蔬菜,补充不了维生素,令一些人得了夜盲症,嘴皮也脱落。即便如此,他们也尽量听着广播,谈论从几百公里外的内地传来的小说。

    余切很重视这一封信,特地留了一晚上时间回信,并且当着几位女同志的面前拆开。宫莹眼睛尖,垫着脚看,被余切发现了,说:“你是不是想看这上面写的什么?”

    宫莹老实点头:“我想看。”

    余切说:“我回完之后,你就拿来看。”

    没想到,余切回信的时间竟然这么久,宫莹在这守了好几个小时,然后才拿到这一封信和余切的回信。她回来自个儿的宿舍,打着灯,拿出信给姐姐宫雪分享。

    宫雪高兴道:“这下我赢了,连XSQD也有余切的读者。我们现在的地图最南只有琼岛,XSQD却是比地图还要南边的地方!他已经超过了地图,妹妹,你完全输了!”

    “余切确实厉害。”宫莹叹道。

    来自XSQD的这封信写道:

    “余老师,社会上正在流行一切向钱看齐的风气,使我们有时候忘记了信仰的重要性。我们是驻扎在XSQD的几位普通士兵,平时除了学习文件和精神,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小说……我们一直是您的忠实读者。”

    “您的小说《潜伏》已经流传到了我们这里,余则成坚定的信仰令我们受到很大的感染。钢铁不是一开始就炼成的,战士也不是一蹴而就,余则成是一个小小的人物,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,他却能为了信仰冒着生与死的风险!逐渐成为靠得住的地下人员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是专门写信来感谢您的,因为您写出了这么好的小说。向您敬礼。”

    在信中,还夹了一封几个战士的红色手指印。这种血指头印,余切之前在老山慰问时也遇到过。

    部队上流行用“歃血”明志,表示自己不怕牺牲不怕流血。

    余切回了个啥呢?

    他先是把余则成的人物原型马识途引出来,然后谈到马识途的原配刘一清,表明“历史上的人物,比小说中还要传奇”,最后留下自己的手指印,并且写道:“有一天,你们也会成为别人书里面的人,但希望你们平安归来”。

    他这样去激励别人。

    宫雪是文艺兵,算是半个战士,看了余切的回信后忍不住把信放在胸口道:“我就是喜欢余切回的这些话。他是个崇高的人,徐驰的报告里面讲,余切的生活水平已经接近于港地的大富豪,可是,他仍然随时能和战友打成一片,我说句实在话,我确实喜欢他!而且崇拜他!”

    宫雪意犹未尽道:“自从和余切相处过之后,我很难再看的上其他男人。他们什么也比不上余切。”

    宫莹沉默了。

    难道说余切也就那样?

    恐怕别人觉得,这是个疯子在说话。

    何况宫莹自己也对余切逐渐改观。

    《潜伏》这部小说,正在掀起一个“信仰之问”,小说中塑造的形形色色的革命战士,甚至是反派,都有鲜活的形象,他们牺牲的时候十分突然,没有任何拖泥带水,给了读者很大震撼。

    秋掌柜、吴站长、晚秋,谢若林……读者热情的讨论这些人,并从中演化出许多派别。一时间,大众简直像研究《红楼梦》一样的研究这部小说。

    小说中的台词也十分出格,似乎时时在拷问读者本身:

    你面前有两根金条,你看看,哪一根是虚伪的,哪一根是高尚的?

    九月中旬,《军报》刊登了XSQD战士和余切之间的信件。再次引用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”这句话。

    并且评论道:“你的名字无人知晓,你的功绩永垂不朽。”

    随后,南方的《光明报》再一次报道余切的师母刘一清,同时,又把马识途这个如今只知道打桥牌和写回忆录的老头子写在稿上。

    本章完

    姐姐她自然不能讨厌,但是余切这样的加强版万人迷,宫莹心里就很排斥他。

    宫莹还去了《收获》杂志的编辑部。杂志社全体成员热烈欢迎她:“你是余老师的那个秘书?”

    “我不是余切的秘书,和他没关系,我是帮他跑腿的。”

    “太客气了。这边有很多寄给余老师的信,我们筛来筛去,还是有很多需要他来回的,劳烦你带给他。”

    宫莹不敢拆这些信件。但是,她能看到信从什么地方来。

    泰国的、日本的、竟然还有哥伦比亚来的——天知道怎么寄过来的。为了帮余切跑腿,宫莹买了一张大的沪市地图,上面罗列了沪市大大小小的标志建筑。

    这张地图翻过来就是中国地图。

    宫莹按照寄给余切信件的地址来推算,全国有哪些地方存在余切的读者。她和她的姐姐打赌:“姐姐,无论余切有多厉害,这个地图肯定填不满。”

    她姐姐宫雪说:“你好好看着,绝对一个空也不会剩。”

    俩姐妹买了一盒牙签,一有新的寄信地址,就插在地图上。地图很快插得跟刺猬一样,哪怕是最偏僻的角落,也没有什么地方能剩下。

    不对,好像也是有的。

    祖国大陆的面积辽阔,总有不认识余切的读者是不是?宫莹心里这么想,但是她一时间却找不到这个地方在哪。

    不料,一封来自于XSQD的信件寄来。落款人是XSQD上的守岛士兵。七十年代,大陆和占据此地的越南发生冲突,收复三岛,从此以后就在这上面驻扎。岛上的生活格外恶劣,淡水和食品都需要从附近的大陆上运送,有时候岛上还会涨潮,士兵的半个脚脖子都埋在海水中。

    长年累月的驻扎,缺少瓜果蔬菜,补充不了维生素,令一些人得了夜盲症,嘴皮也脱落。即便如此,他们也尽量听着广播,谈论从几百公里外的内地传来的小说。

    余切很重视这一封信,特地留了一晚上时间回信,并且当着几位女同志的面前拆开。宫莹眼睛尖,垫着脚看,被余切发现了,说:“你是不是想看这上面写的什么?”

    宫莹老实点头:“我想看。”

    余切说:“我回完之后,你就拿来看。”

    没想到,余切回信的时间竟然这么久,宫莹在这守了好几个小时,然后才拿到这一封信和余切的回信。她回来自个儿的宿舍,打着灯,拿出信给姐姐宫雪分享。

    宫雪高兴道:“这下我赢了,连XSQD也有余切的读者。我们现在的地图最南只有琼岛,XSQD却是比地图还要南边的地方!他已经超过了地图,妹妹,你完全输了!”

    “余切确实厉害。”宫莹叹道。

    来自XSQD的这封信写道:

    “余老师,社会上正在流行一切向钱看齐的风气,使我们有时候忘记了信仰的重要性。我们是驻扎在XSQD的几位普通士兵,平时除了学习文件和精神,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小说……我们一直是您的忠实读者。”

    “您的小说《潜伏》已经流传到了我们这里,余则成坚定的信仰令我们受到很大的感染。钢铁不是一开始就炼成的,战士也不是一蹴而就,余则成是一个小小的人物,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,他却能为了信仰冒着生与死的风险!逐渐成为靠得住的地下人员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是专门写信来感谢您的,因为您写出了这么好的小说。向您敬礼。”

    在信中,还夹了一封几个战士的红色手指印。这种血指头印,余切之前在老山慰问时也遇到过。

    部队上流行用“歃血”明志,表示自己不怕牺牲不怕流血。

    余切回了个啥呢?

    他先是把余则成的人物原型马识途引出来,然后谈到马识途的原配刘一清,表明“历史上的人物,比小说中还要传奇”,最后留下自己的手指印,并且写道:“有一天,你们也会成为别人书里面的人,但希望你们平安归来”。

    他这样去激励别人。

    宫雪是文艺兵,算是半个战士,看了余切的回信后忍不住把信放在胸口道:“我就是喜欢余切回的这些话。他是个崇高的人,徐驰的报告里面讲,余切的生活水平已经接近于港地的大富豪,可是,他仍然随时能和战友打成一片,我说句实在话,我确实喜欢他!而且崇拜他!”

    宫雪意犹未尽道:“自从和余切相处过之后,我很难再看的上其他男人。他们什么也比不上余切。”

    宫莹沉默了。

    难道说余切也就那样?

    恐怕别人觉得,这是个疯子在说话。

    何况宫莹自己也对余切逐渐改观。

    《潜伏》这部小说,正在掀起一个“信仰之问”,小说中塑造的形形色色的革命战士,甚至是反派,都有鲜活的形象,他们牺牲的时候十分突然,没有任何拖泥带水,给了读者很大震撼。

    秋掌柜、吴站长、晚秋,谢若林……读者热情的讨论这些人,并从中演化出许多派别。一时间,大众简直像研究《红楼梦》一样的研究这部小说。

    小说中的台词也十分出格,似乎时时在拷问读者本身:

    你面前有两根金条,你看看,哪一根是虚伪的,哪一根是高尚的?

    九月中旬,《军报》刊登了XSQD战士和余切之间的信件。再次引用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”这句话。

    并且评论道:“你的名字无人知晓,你的功绩永垂不朽。”

    随后,南方的《光明报》再一次报道余切的师母刘一清,同时,又把马识途这个如今只知道打桥牌和写回忆录的老头子写在稿上。

    本章完

    姐姐她自然不能讨厌,但是余切这样的加强版万人迷,宫莹心里就很排斥他。

    宫莹还去了《收获》杂志的编辑部。杂志社全体成员热烈欢迎她:“你是余老师的那个秘书?”

    “我不是余切的秘书,和他没关系,我是帮他跑腿的。”

    “太客气了。这边有很多寄给余老师的信,我们筛来筛去,还是有很多需要他来回的,劳烦你带给他。”

    宫莹不敢拆这些信件。但是,她能看到信从什么地方来。

    泰国的、日本的、竟然还有哥伦比亚来的——天知道怎么寄过来的。为了帮余切跑腿,宫莹买了一张大的沪市地图,上面罗列了沪市大大小小的标志建筑。

    这张地图翻过来就是中国地图。

    宫莹按照寄给余切信件的地址来推算,全国有哪些地方存在余切的读者。她和她的姐姐打赌:“姐姐,无论余切有多厉害,这个地图肯定填不满。”

    她姐姐宫雪说:“你好好看着,绝对一个空也不会剩。”

    俩姐妹买了一盒牙签,一有新的寄信地址,就插在地图上。地图很快插得跟刺猬一样,哪怕是最偏僻的角落,也没有什么地方能剩下。

    不对,好像也是有的。

    祖国大陆的面积辽阔,总有不认识余切的读者是不是?宫莹心里这么想,但是她一时间却找不到这个地方在哪。

    不料,一封来自于XSQD的信件寄来。落款人是XSQD上的守岛士兵。七十年代,大陆和占据此地的越南发生冲突,收复三岛,从此以后就在这上面驻扎。岛上的生活格外恶劣,淡水和食品都需要从附近的大陆上运送,有时候岛上还会涨潮,士兵的半个脚脖子都埋在海水中。

    长年累月的驻扎,缺少瓜果蔬菜,补充不了维生素,令一些人得了夜盲症,嘴皮也脱落。即便如此,他们也尽量听着广播,谈论从几百公里外的内地传来的小说。

    余切很重视这一封信,特地留了一晚上时间回信,并且当着几位女同志的面前拆开。宫莹眼睛尖,垫着脚看,被余切发现了,说:“你是不是想看这上面写的什么?”

    宫莹老实点头:“我想看。”

    余切说:“我回完之后,你就拿来看。”

    没想到,余切回信的时间竟然这么久,宫莹在这守了好几个小时,然后才拿到这一封信和余切的回信。她回来自个儿的宿舍,打着灯,拿出信给姐姐宫雪分享。

    宫雪高兴道:“这下我赢了,连XSQD也有余切的读者。我们现在的地图最南只有琼岛,XSQD却是比地图还要南边的地方!他已经超过了地图,妹妹,你完全输了!”

    “余切确实厉害。”宫莹叹道。

    来自XSQD的这封信写道:

    “余老师,社会上正在流行一切向钱看齐的风气,使我们有时候忘记了信仰的重要性。我们是驻扎在XSQD的几位普通士兵,平时除了学习文件和精神,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小说……我们一直是您的忠实读者。”

    “您的小说《潜伏》已经流传到了我们这里,余则成坚定的信仰令我们受到很大的感染。钢铁不是一开始就炼成的,战士也不是一蹴而就,余则成是一个小小的人物,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,他却能为了信仰冒着生与死的风险!逐渐成为靠得住的地下人员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是专门写信来感谢您的,因为您写出了这么好的小说。向您敬礼。”

    在信中,还夹了一封几个战士的红色手指印。这种血指头印,余切之前在老山慰问时也遇到过。

    部队上流行用“歃血”明志,表示自己不怕牺牲不怕流血。

    余切回了个啥呢?

    他先是把余则成的人物原型马识途引出来,然后谈到马识途的原配刘一清,表明“历史上的人物,比小说中还要传奇”,最后留下自己的手指印,并且写道:“有一天,你们也会成为别人书里面的人,但希望你们平安归来”。

    他这样去激励别人。

    宫雪是文艺兵,算是半个战士,看了余切的回信后忍不住把信放在胸口道:“我就是喜欢余切回的这些话。他是个崇高的人,徐驰的报告里面讲,余切的生活水平已经接近于港地的大富豪,可是,他仍然随时能和战友打成一片,我说句实在话,我确实喜欢他!而且崇拜他!”

    宫雪意犹未尽道:“自从和余切相处过之后,我很难再看的上其他男人。他们什么也比不上余切。”

    宫莹沉默了。

    难道说余切也就那样?

    恐怕别人觉得,这是个疯子在说话。

    何况宫莹自己也对余切逐渐改观。

    《潜伏》这部小说,正在掀起一个“信仰之问”,小说中塑造的形形色色的革命战士,甚至是反派,都有鲜活的形象,他们牺牲的时候十分突然,没有任何拖泥带水,给了读者很大震撼。

    秋掌柜、吴站长、晚秋,谢若林……读者热情的讨论这些人,并从中演化出许多派别。一时间,大众简直像研究《红楼梦》一样的研究这部小说。

    小说中的台词也十分出格,似乎时时在拷问读者本身:

    你面前有两根金条,你看看,哪一根是虚伪的,哪一根是高尚的?

    九月中旬,《军报》刊登了XSQD战士和余切之间的信件。再次引用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”这句话。

    并且评论道:“你的名字无人知晓,你的功绩永垂不朽。”

    随后,南方的《光明报》再一次报道余切的师母刘一清,同时,又把马识途这个如今只知道打桥牌和写回忆录的老头子写在稿上。

    本章完

    姐姐她自然不能讨厌,但是余切这样的加强版万人迷,宫莹心里就很排斥他。

    宫莹还去了《收获》杂志的编辑部。杂志社全体成员热烈欢迎她:“你是余老师的那个秘书?”

    “我不是余切的秘书,和他没关系,我是帮他跑腿的。”

    “太客气了。这边有很多寄给余老师的信,我们筛来筛去,还是有很多需要他来回的,劳烦你带给他。”

    宫莹不敢拆这些信件。但是,她能看到信从什么地方来。

    泰国的、日本的、竟然还有哥伦比亚来的——天知道怎么寄过来的。为了帮余切跑腿,宫莹买了一张大的沪市地图,上面罗列了沪市大大小小的标志建筑。

    这张地图翻过来就是中国地图。

    宫莹按照寄给余切信件的地址来推算,全国有哪些地方存在余切的读者。她和她的姐姐打赌:“姐姐,无论余切有多厉害,这个地图肯定填不满。”

    她姐姐宫雪说:“你好好看着,绝对一个空也不会剩。”

    俩姐妹买了一盒牙签,一有新的寄信地址,就插在地图上。地图很快插得跟刺猬一样,哪怕是最偏僻的角落,也没有什么地方能剩下。

    不对,好像也是有的。

    祖国大陆的面积辽阔,总有不认识余切的读者是不是?宫莹心里这么想,但是她一时间却找不到这个地方在哪。

    不料,一封来自于XSQD的信件寄来。落款人是XSQD上的守岛士兵。七十年代,大陆和占据此地的越南发生冲突,收复三岛,从此以后就在这上面驻扎。岛上的生活格外恶劣,淡水和食品都需要从附近的大陆上运送,有时候岛上还会涨潮,士兵的半个脚脖子都埋在海水中。

    长年累月的驻扎,缺少瓜果蔬菜,补充不了维生素,令一些人得了夜盲症,嘴皮也脱落。即便如此,他们也尽量听着广播,谈论从几百公里外的内地传来的小说。

    余切很重视这一封信,特地留了一晚上时间回信,并且当着几位女同志的面前拆开。宫莹眼睛尖,垫着脚看,被余切发现了,说:“你是不是想看这上面写的什么?”

    宫莹老实点头:“我想看。”

    余切说:“我回完之后,你就拿来看。”

    没想到,余切回信的时间竟然这么久,宫莹在这守了好几个小时,然后才拿到这一封信和余切的回信。她回来自个儿的宿舍,打着灯,拿出信给姐姐宫雪分享。

    宫雪高兴道:“这下我赢了,连XSQD也有余切的读者。我们现在的地图最南只有琼岛,XSQD却是比地图还要南边的地方!他已经超过了地图,妹妹,你完全输了!”

    “余切确实厉害。”宫莹叹道。

    来自XSQD的这封信写道:

    “余老师,社会上正在流行一切向钱看齐的风气,使我们有时候忘记了信仰的重要性。我们是驻扎在XSQD的几位普通士兵,平时除了学习文件和精神,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小说……我们一直是您的忠实读者。”

    “您的小说《潜伏》已经流传到了我们这里,余则成坚定的信仰令我们受到很大的感染。钢铁不是一开始就炼成的,战士也不是一蹴而就,余则成是一个小小的人物,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,他却能为了信仰冒着生与死的风险!逐渐成为靠得住的地下人员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是专门写信来感谢您的,因为您写出了这么好的小说。向您敬礼。”

    在信中,还夹了一封几个战士的红色手指印。这种血指头印,余切之前在老山慰问时也遇到过。

    部队上流行用“歃血”明志,表示自己不怕牺牲不怕流血。

    余切回了个啥呢?

    他先是把余则成的人物原型马识途引出来,然后谈到马识途的原配刘一清,表明“历史上的人物,比小说中还要传奇”,最后留下自己的手指印,并且写道:“有一天,你们也会成为别人书里面的人,但希望你们平安归来”。

    他这样去激励别人。

    宫雪是文艺兵,算是半个战士,看了余切的回信后忍不住把信放在胸口道:“我就是喜欢余切回的这些话。他是个崇高的人,徐驰的报告里面讲,余切的生活水平已经接近于港地的大富豪,可是,他仍然随时能和战友打成一片,我说句实在话,我确实喜欢他!而且崇拜他!”

    宫雪意犹未尽道:“自从和余切相处过之后,我很难再看的上其他男人。他们什么也比不上余切。”

    宫莹沉默了。

    难道说余切也就那样?

    恐怕别人觉得,这是个疯子在说话。

    何况宫莹自己也对余切逐渐改观。

    《潜伏》这部小说,正在掀起一个“信仰之问”,小说中塑造的形形色色的革命战士,甚至是反派,都有鲜活的形象,他们牺牲的时候十分突然,没有任何拖泥带水,给了读者很大震撼。

    秋掌柜、吴站长、晚秋,谢若林……读者热情的讨论这些人,并从中演化出许多派别。一时间,大众简直像研究《红楼梦》一样的研究这部小说。

    小说中的台词也十分出格,似乎时时在拷问读者本身:

    你面前有两根金条,你看看,哪一根是虚伪的,哪一根是高尚的?

    九月中旬,《军报》刊登了XSQD战士和余切之间的信件。再次引用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”这句话。

    并且评论道:“你的名字无人知晓,你的功绩永垂不朽。”

    随后,南方的《光明报》再一次报道余切的师母刘一清,同时,又把马识途这个如今只知道打桥牌和写回忆录的老头子写在稿上。

    本章完

    姐姐她自然不能讨厌,但是余切这样的加强版万人迷,宫莹心里就很排斥他。

    宫莹还去了《收获》杂志的编辑部。杂志社全体成员热烈欢迎她:“你是余老师的那个秘书?”

    “我不是余切的秘书,和他没关系,我是帮他跑腿的。”

    “太客气了。这边有很多寄给余老师的信,我们筛来筛去,还是有很多需要他来回的,劳烦你带给他。”

    宫莹不敢拆这些信件。但是,她能看到信从什么地方来。

    泰国的、日本的、竟然还有哥伦比亚来的——天知道怎么寄过来的。为了帮余切跑腿,宫莹买了一张大的沪市地图,上面罗列了沪市大大小小的标志建筑。

    这张地图翻过来就是中国地图。

    宫莹按照寄给余切信件的地址来推算,全国有哪些地方存在余切的读者。她和她的姐姐打赌:“姐姐,无论余切有多厉害,这个地图肯定填不满。”

    她姐姐宫雪说:“你好好看着,绝对一个空也不会剩。”

    俩姐妹买了一盒牙签,一有新的寄信地址,就插在地图上。地图很快插得跟刺猬一样,哪怕是最偏僻的角落,也没有什么地方能剩下。

    不对,好像也是有的。

    祖国大陆的面积辽阔,总有不认识余切的读者是不是?宫莹心里这么想,但是她一时间却找不到这个地方在哪。

    不料,一封来自于XSQD的信件寄来。落款人是XSQD上的守岛士兵。七十年代,大陆和占据此地的越南发生冲突,收复三岛,从此以后就在这上面驻扎。岛上的生活格外恶劣,淡水和食品都需要从附近的大陆上运送,有时候岛上还会涨潮,士兵的半个脚脖子都埋在海水中。

    长年累月的驻扎,缺少瓜果蔬菜,补充不了维生素,令一些人得了夜盲症,嘴皮也脱落。即便如此,他们也尽量听着广播,谈论从几百公里外的内地传来的小说。

    余切很重视这一封信,特地留了一晚上时间回信,并且当着几位女同志的面前拆开。宫莹眼睛尖,垫着脚看,被余切发现了,说:“你是不是想看这上面写的什么?”

    宫莹老实点头:“我想看。”

    余切说:“我回完之后,你就拿来看。”

    没想到,余切回信的时间竟然这么久,宫莹在这守了好几个小时,然后才拿到这一封信和余切的回信。她回来自个儿的宿舍,打着灯,拿出信给姐姐宫雪分享。

    宫雪高兴道:“这下我赢了,连XSQD也有余切的读者。我们现在的地图最南只有琼岛,XSQD却是比地图还要南边的地方!他已经超过了地图,妹妹,你完全输了!”

    “余切确实厉害。”宫莹叹道。

    来自XSQD的这封信写道:

    “余老师,社会上正在流行一切向钱看齐的风气,使我们有时候忘记了信仰的重要性。我们是驻扎在XSQD的几位普通士兵,平时除了学习文件和精神,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小说……我们一直是您的忠实读者。”

    “您的小说《潜伏》已经流传到了我们这里,余则成坚定的信仰令我们受到很大的感染。钢铁不是一开始就炼成的,战士也不是一蹴而就,余则成是一个小小的人物,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,他却能为了信仰冒着生与死的风险!逐渐成为靠得住的地下人员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是专门写信来感谢您的,因为您写出了这么好的小说。向您敬礼。”

    在信中,还夹了一封几个战士的红色手指印。这种血指头印,余切之前在老山慰问时也遇到过。

    部队上流行用“歃血”明志,表示自己不怕牺牲不怕流血。

    余切回了个啥呢?

    他先是把余则成的人物原型马识途引出来,然后谈到马识途的原配刘一清,表明“历史上的人物,比小说中还要传奇”,最后留下自己的手指印,并且写道:“有一天,你们也会成为别人书里面的人,但希望你们平安归来”。

    他这样去激励别人。

    宫雪是文艺兵,算是半个战士,看了余切的回信后忍不住把信放在胸口道:“我就是喜欢余切回的这些话。他是个崇高的人,徐驰的报告里面讲,余切的生活水平已经接近于港地的大富豪,可是,他仍然随时能和战友打成一片,我说句实在话,我确实喜欢他!而且崇拜他!”

    宫雪意犹未尽道:“自从和余切相处过之后,我很难再看的上其他男人。他们什么也比不上余切。”

    宫莹沉默了。

    难道说余切也就那样?

    恐怕别人觉得,这是个疯子在说话。

    何况宫莹自己也对余切逐渐改观。

    《潜伏》这部小说,正在掀起一个“信仰之问”,小说中塑造的形形色色的革命战士,甚至是反派,都有鲜活的形象,他们牺牲的时候十分突然,没有任何拖泥带水,给了读者很大震撼。

    秋掌柜、吴站长、晚秋,谢若林……读者热情的讨论这些人,并从中演化出许多派别。一时间,大众简直像研究《红楼梦》一样的研究这部小说。

    小说中的台词也十分出格,似乎时时在拷问读者本身:

    你面前有两根金条,你看看,哪一根是虚伪的,哪一根是高尚的?

    九月中旬,《军报》刊登了XSQD战士和余切之间的信件。再次引用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”这句话。

    并且评论道:“你的名字无人知晓,你的功绩永垂不朽。”

    随后,南方的《光明报》再一次报道余切的师母刘一清,同时,又把马识途这个如今只知道打桥牌和写回忆录的老头子写在稿上。

    本章完

    姐姐她自然不能讨厌,但是余切这样的加强版万人迷,宫莹心里就很排斥他。

    宫莹还去了《收获》杂志的编辑部。杂志社全体成员热烈欢迎她:“你是余老师的那个秘书?”

    “我不是余切的秘书,和他没关系,我是帮他跑腿的。”

    “太客气了。这边有很多寄给余老师的信,我们筛来筛去,还是有很多需要他来回的,劳烦你带给他。”

    宫莹不敢拆这些信件。但是,她能看到信从什么地方来。

    泰国的、日本的、竟然还有哥伦比亚来的——天知道怎么寄过来的。为了帮余切跑腿,宫莹买了一张大的沪市地图,上面罗列了沪市大大小小的标志建筑。

    这张地图翻过来就是中国地图。

    宫莹按照寄给余切信件的地址来推算,全国有哪些地方存在余切的读者。她和她的姐姐打赌:“姐姐,无论余切有多厉害,这个地图肯定填不满。”

    她姐姐宫雪说:“你好好看着,绝对一个空也不会剩。”

    俩姐妹买了一盒牙签,一有新的寄信地址,就插在地图上。地图很快插得跟刺猬一样,哪怕是最偏僻的角落,也没有什么地方能剩下。

    不对,好像也是有的。

    祖国大陆的面积辽阔,总有不认识余切的读者是不是?宫莹心里这么想,但是她一时间却找不到这个地方在哪。

    不料,一封来自于XSQD的信件寄来。落款人是XSQD上的守岛士兵。七十年代,大陆和占据此地的越南发生冲突,收复三岛,从此以后就在这上面驻扎。岛上的生活格外恶劣,淡水和食品都需要从附近的大陆上运送,有时候岛上还会涨潮,士兵的半个脚脖子都埋在海水中。

    长年累月的驻扎,缺少瓜果蔬菜,补充不了维生素,令一些人得了夜盲症,嘴皮也脱落。即便如此,他们也尽量听着广播,谈论从几百公里外的内地传来的小说。

    余切很重视这一封信,特地留了一晚上时间回信,并且当着几位女同志的面前拆开。宫莹眼睛尖,垫着脚看,被余切发现了,说:“你是不是想看这上面写的什么?”

    宫莹老实点头:“我想看。”

    余切说:“我回完之后,你就拿来看。”

    没想到,余切回信的时间竟然这么久,宫莹在这守了好几个小时,然后才拿到这一封信和余切的回信。她回来自个儿的宿舍,打着灯,拿出信给姐姐宫雪分享。

    宫雪高兴道:“这下我赢了,连XSQD也有余切的读者。我们现在的地图最南只有琼岛,XSQD却是比地图还要南边的地方!他已经超过了地图,妹妹,你完全输了!”

    “余切确实厉害。”宫莹叹道。

    来自XSQD的这封信写道:

    “余老师,社会上正在流行一切向钱看齐的风气,使我们有时候忘记了信仰的重要性。我们是驻扎在XSQD的几位普通士兵,平时除了学习文件和精神,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小说……我们一直是您的忠实读者。”

    “您的小说《潜伏》已经流传到了我们这里,余则成坚定的信仰令我们受到很大的感染。钢铁不是一开始就炼成的,战士也不是一蹴而就,余则成是一个小小的人物,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,他却能为了信仰冒着生与死的风险!逐渐成为靠得住的地下人员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是专门写信来感谢您的,因为您写出了这么好的小说。向您敬礼。”

    在信中,还夹了一封几个战士的红色手指印。这种血指头印,余切之前在老山慰问时也遇到过。

    部队上流行用“歃血”明志,表示自己不怕牺牲不怕流血。

    余切回了个啥呢?

    他先是把余则成的人物原型马识途引出来,然后谈到马识途的原配刘一清,表明“历史上的人物,比小说中还要传奇”,最后留下自己的手指印,并且写道:“有一天,你们也会成为别人书里面的人,但希望你们平安归来”。

    他这样去激励别人。

    宫雪是文艺兵,算是半个战士,看了余切的回信后忍不住把信放在胸口道:“我就是喜欢余切回的这些话。他是个崇高的人,徐驰的报告里面讲,余切的生活水平已经接近于港地的大富豪,可是,他仍然随时能和战友打成一片,我说句实在话,我确实喜欢他!而且崇拜他!”

    宫雪意犹未尽道:“自从和余切相处过之后,我很难再看的上其他男人。他们什么也比不上余切。”

    宫莹沉默了。

    难道说余切也就那样?

    恐怕别人觉得,这是个疯子在说话。

    何况宫莹自己也对余切逐渐改观。

    《潜伏》这部小说,正在掀起一个“信仰之问”,小说中塑造的形形色色的革命战士,甚至是反派,都有鲜活的形象,他们牺牲的时候十分突然,没有任何拖泥带水,给了读者很大震撼。

    秋掌柜、吴站长、晚秋,谢若林……读者热情的讨论这些人,并从中演化出许多派别。一时间,大众简直像研究《红楼梦》一样的研究这部小说。

    小说中的台词也十分出格,似乎时时在拷问读者本身:

    你面前有两根金条,你看看,哪一根是虚伪的,哪一根是高尚的?

    九月中旬,《军报》刊登了XSQD战士和余切之间的信件。再次引用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”这句话。

    并且评论道:“你的名字无人知晓,你的功绩永垂不朽。”

    随后,南方的《光明报》再一次报道余切的师母刘一清,同时,又把马识途这个如今只知道打桥牌和写回忆录的老头子写在稿上。

    本章完

    姐姐她自然不能讨厌,但是余切这样的加强版万人迷,宫莹心里就很排斥他。

    宫莹还去了《收获》杂志的编辑部。杂志社全体成员热烈欢迎她:“你是余老师的那个秘书?”

    “我不是余切的秘书,和他没关系,我是帮他跑腿的。”

    “太客气了。这边有很多寄给余老师的信,我们筛来筛去,还是有很多需要他来回的,劳烦你带给他。”

    宫莹不敢拆这些信件。但是,她能看到信从什么地方来。

    泰国的、日本的、竟然还有哥伦比亚来的——天知道怎么寄过来的。为了帮余切跑腿,宫莹买了一张大的沪市地图,上面罗列了沪市大大小小的标志建筑。

    这张地图翻过来就是中国地图。

    宫莹按照寄给余切信件的地址来推算,全国有哪些地方存在余切的读者。她和她的姐姐打赌:“姐姐,无论余切有多厉害,这个地图肯定填不满。”

    她姐姐宫雪说:“你好好看着,绝对一个空也不会剩。”

    俩姐妹买了一盒牙签,一有新的寄信地址,就插在地图上。地图很快插得跟刺猬一样,哪怕是最偏僻的角落,也没有什么地方能剩下。

    不对,好像也是有的。

    祖国大陆的面积辽阔,总有不认识余切的读者是不是?宫莹心里这么想,但是她一时间却找不到这个地方在哪。

    不料,一封来自于XSQD的信件寄来。落款人是XSQD上的守岛士兵。七十年代,大陆和占据此地的越南发生冲突,收复三岛,从此以后就在这上面驻扎。岛上的生活格外恶劣,淡水和食品都需要从附近的大陆上运送,有时候岛上还会涨潮,士兵的半个脚脖子都埋在海水中。

    长年累月的驻扎,缺少瓜果蔬菜,补充不了维生素,令一些人得了夜盲症,嘴皮也脱落。即便如此,他们也尽量听着广播,谈论从几百公里外的内地传来的小说。

    余切很重视这一封信,特地留了一晚上时间回信,并且当着几位女同志的面前拆开。宫莹眼睛尖,垫着脚看,被余切发现了,说:“你是不是想看这上面写的什么?”

    宫莹老实点头:“我想看。”

    余切说:“我回完之后,你就拿来看。”

    没想到,余切回信的时间竟然这么久,宫莹在这守了好几个小时,然后才拿到这一封信和余切的回信。她回来自个儿的宿舍,打着灯,拿出信给姐姐宫雪分享。

    宫雪高兴道:“这下我赢了,连XSQD也有余切的读者。我们现在的地图最南只有琼岛,XSQD却是比地图还要南边的地方!他已经超过了地图,妹妹,你完全输了!”

    “余切确实厉害。”宫莹叹道。

    来自XSQD的这封信写道:

    “余老师,社会上正在流行一切向钱看齐的风气,使我们有时候忘记了信仰的重要性。我们是驻扎在XSQD的几位普通士兵,平时除了学习文件和精神,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小说……我们一直是您的忠实读者。”

    “您的小说《潜伏》已经流传到了我们这里,余则成坚定的信仰令我们受到很大的感染。钢铁不是一开始就炼成的,战士也不是一蹴而就,余则成是一个小小的人物,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,他却能为了信仰冒着生与死的风险!逐渐成为靠得住的地下人员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是专门写信来感谢您的,因为您写出了这么好的小说。向您敬礼。”

    在信中,还夹了一封几个战士的红色手指印。这种血指头印,余切之前在老山慰问时也遇到过。

    部队上流行用“歃血”明志,表示自己不怕牺牲不怕流血。

    余切回了个啥呢?

    他先是把余则成的人物原型马识途引出来,然后谈到马识途的原配刘一清,表明“历史上的人物,比小说中还要传奇”,最后留下自己的手指印,并且写道:“有一天,你们也会成为别人书里面的人,但希望你们平安归来”。

    他这样去激励别人。

    宫雪是文艺兵,算是半个战士,看了余切的回信后忍不住把信放在胸口道:“我就是喜欢余切回的这些话。他是个崇高的人,徐驰的报告里面讲,余切的生活水平已经接近于港地的大富豪,可是,他仍然随时能和战友打成一片,我说句实在话,我确实喜欢他!而且崇拜他!”

    宫雪意犹未尽道:“自从和余切相处过之后,我很难再看的上其他男人。他们什么也比不上余切。”

    宫莹沉默了。

    难道说余切也就那样?

    恐怕别人觉得,这是个疯子在说话。

    何况宫莹自己也对余切逐渐改观。

    《潜伏》这部小说,正在掀起一个“信仰之问”,小说中塑造的形形色色的革命战士,甚至是反派,都有鲜活的形象,他们牺牲的时候十分突然,没有任何拖泥带水,给了读者很大震撼。

    秋掌柜、吴站长、晚秋,谢若林……读者热情的讨论这些人,并从中演化出许多派别。一时间,大众简直像研究《红楼梦》一样的研究这部小说。

    小说中的台词也十分出格,似乎时时在拷问读者本身:

    你面前有两根金条,你看看,哪一根是虚伪的,哪一根是高尚的?

    九月中旬,《军报》刊登了XSQD战士和余切之间的信件。再次引用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”这句话。

    并且评论道:“你的名字无人知晓,你的功绩永垂不朽。”

    随后,南方的《光明报》再一次报道余切的师母刘一清,同时,又把马识途这个如今只知道打桥牌和写回忆录的老头子写在稿上。

    本章完

    姐姐她自然不能讨厌,但是余切这样的加强版万人迷,宫莹心里就很排斥他。

    宫莹还去了《收获》杂志的编辑部。杂志社全体成员热烈欢迎她:“你是余老师的那个秘书?”

    “我不是余切的秘书,和他没关系,我是帮他跑腿的。”

    “太客气了。这边有很多寄给余老师的信,我们筛来筛去,还是有很多需要他来回的,劳烦你带给他。”

    宫莹不敢拆这些信件。但是,她能看到信从什么地方来。

    泰国的、日本的、竟然还有哥伦比亚来的——天知道怎么寄过来的。为了帮余切跑腿,宫莹买了一张大的沪市地图,上面罗列了沪市大大小小的标志建筑。

    这张地图翻过来就是中国地图。

    宫莹按照寄给余切信件的地址来推算,全国有哪些地方存在余切的读者。她和她的姐姐打赌:“姐姐,无论余切有多厉害,这个地图肯定填不满。”

    她姐姐宫雪说:“你好好看着,绝对一个空也不会剩。”

    俩姐妹买了一盒牙签,一有新的寄信地址,就插在地图上。地图很快插得跟刺猬一样,哪怕是最偏僻的角落,也没有什么地方能剩下。

    不对,好像也是有的。

    祖国大陆的面积辽阔,总有不认识余切的读者是不是?宫莹心里这么想,但是她一时间却找不到这个地方在哪。

    不料,一封来自于XSQD的信件寄来。落款人是XSQD上的守岛士兵。七十年代,大陆和占据此地的越南发生冲突,收复三岛,从此以后就在这上面驻扎。岛上的生活格外恶劣,淡水和食品都需要从附近的大陆上运送,有时候岛上还会涨潮,士兵的半个脚脖子都埋在海水中。

    长年累月的驻扎,缺少瓜果蔬菜,补充不了维生素,令一些人得了夜盲症,嘴皮也脱落。即便如此,他们也尽量听着广播,谈论从几百公里外的内地传来的小说。

    余切很重视这一封信,特地留了一晚上时间回信,并且当着几位女同志的面前拆开。宫莹眼睛尖,垫着脚看,被余切发现了,说:“你是不是想看这上面写的什么?”

    宫莹老实点头:“我想看。”

    余切说:“我回完之后,你就拿来看。”

    没想到,余切回信的时间竟然这么久,宫莹在这守了好几个小时,然后才拿到这一封信和余切的回信。她回来自个儿的宿舍,打着灯,拿出信给姐姐宫雪分享。

    宫雪高兴道:“这下我赢了,连XSQD也有余切的读者。我们现在的地图最南只有琼岛,XSQD却是比地图还要南边的地方!他已经超过了地图,妹妹,你完全输了!”

    “余切确实厉害。”宫莹叹道。

    来自XSQD的这封信写道:

    “余老师,社会上正在流行一切向钱看齐的风气,使我们有时候忘记了信仰的重要性。我们是驻扎在XSQD的几位普通士兵,平时除了学习文件和精神,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小说……我们一直是您的忠实读者。”

    “您的小说《潜伏》已经流传到了我们这里,余则成坚定的信仰令我们受到很大的感染。钢铁不是一开始就炼成的,战士也不是一蹴而就,余则成是一个小小的人物,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,他却能为了信仰冒着生与死的风险!逐渐成为靠得住的地下人员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是专门写信来感谢您的,因为您写出了这么好的小说。向您敬礼。”

    在信中,还夹了一封几个战士的红色手指印。这种血指头印,余切之前在老山慰问时也遇到过。

    部队上流行用“歃血”明志,表示自己不怕牺牲不怕流血。

    余切回了个啥呢?

    他先是把余则成的人物原型马识途引出来,然后谈到马识途的原配刘一清,表明“历史上的人物,比小说中还要传奇”,最后留下自己的手指印,并且写道:“有一天,你们也会成为别人书里面的人,但希望你们平安归来”。

    他这样去激励别人。

    宫雪是文艺兵,算是半个战士,看了余切的回信后忍不住把信放在胸口道:“我就是喜欢余切回的这些话。他是个崇高的人,徐驰的报告里面讲,余切的生活水平已经接近于港地的大富豪,可是,他仍然随时能和战友打成一片,我说句实在话,我确实喜欢他!而且崇拜他!”

    宫雪意犹未尽道:“自从和余切相处过之后,我很难再看的上其他男人。他们什么也比不上余切。”

    宫莹沉默了。

    难道说余切也就那样?

    恐怕别人觉得,这是个疯子在说话。

    何况宫莹自己也对余切逐渐改观。

    《潜伏》这部小说,正在掀起一个“信仰之问”,小说中塑造的形形色色的革命战士,甚至是反派,都有鲜活的形象,他们牺牲的时候十分突然,没有任何拖泥带水,给了读者很大震撼。

    秋掌柜、吴站长、晚秋,谢若林……读者热情的讨论这些人,并从中演化出许多派别。一时间,大众简直像研究《红楼梦》一样的研究这部小说。

    小说中的台词也十分出格,似乎时时在拷问读者本身:

    你面前有两根金条,你看看,哪一根是虚伪的,哪一根是高尚的?

    九月中旬,《军报》刊登了XSQD战士和余切之间的信件。再次引用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”这句话。

    并且评论道:“你的名字无人知晓,你的功绩永垂不朽。”

    随后,南方的《光明报》再一次报道余切的师母刘一清,同时,又把马识途这个如今只知道打桥牌和写回忆录的老头子写在稿上。

    本章完

    姐姐她自然不能讨厌,但是余切这样的加强版万人迷,宫莹心里就很排斥他。

    宫莹还去了《收获》杂志的编辑部。杂志社全体成员热烈欢迎她:“你是余老师的那个秘书?”

    “我不是余切的秘书,和他没关系,我是帮他跑腿的。”

    “太客气了。这边有很多寄给余老师的信,我们筛来筛去,还是有很多需要他来回的,劳烦你带给他。”

    宫莹不敢拆这些信件。但是,她能看到信从什么地方来。

    泰国的、日本的、竟然还有哥伦比亚来的——天知道怎么寄过来的。为了帮余切跑腿,宫莹买了一张大的沪市地图,上面罗列了沪市大大小小的标志建筑。

    这张地图翻过来就是中国地图。

    宫莹按照寄给余切信件的地址来推算,全国有哪些地方存在余切的读者。她和她的姐姐打赌:“姐姐,无论余切有多厉害,这个地图肯定填不满。”

    她姐姐宫雪说:“你好好看着,绝对一个空也不会剩。”

    俩姐妹买了一盒牙签,一有新的寄信地址,就插在地图上。地图很快插得跟刺猬一样,哪怕是最偏僻的角落,也没有什么地方能剩下。

    不对,好像也是有的。

    祖国大陆的面积辽阔,总有不认识余切的读者是不是?宫莹心里这么想,但是她一时间却找不到这个地方在哪。

    不料,一封来自于XSQD的信件寄来。落款人是XSQD上的守岛士兵。七十年代,大陆和占据此地的越南发生冲突,收复三岛,从此以后就在这上面驻扎。岛上的生活格外恶劣,淡水和食品都需要从附近的大陆上运送,有时候岛上还会涨潮,士兵的半个脚脖子都埋在海水中。

    长年累月的驻扎,缺少瓜果蔬菜,补充不了维生素,令一些人得了夜盲症,嘴皮也脱落。即便如此,他们也尽量听着广播,谈论从几百公里外的内地传来的小说。

    余切很重视这一封信,特地留了一晚上时间回信,并且当着几位女同志的面前拆开。宫莹眼睛尖,垫着脚看,被余切发现了,说:“你是不是想看这上面写的什么?”

    宫莹老实点头:“我想看。”

    余切说:“我回完之后,你就拿来看。”

    没想到,余切回信的时间竟然这么久,宫莹在这守了好几个小时,然后才拿到这一封信和余切的回信。她回来自个儿的宿舍,打着灯,拿出信给姐姐宫雪分享。

    宫雪高兴道:“这下我赢了,连XSQD也有余切的读者。我们现在的地图最南只有琼岛,XSQD却是比地图还要南边的地方!他已经超过了地图,妹妹,你完全输了!”

    “余切确实厉害。”宫莹叹道。

    来自XSQD的这封信写道:

    “余老师,社会上正在流行一切向钱看齐的风气,使我们有时候忘记了信仰的重要性。我们是驻扎在XSQD的几位普通士兵,平时除了学习文件和精神,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小说……我们一直是您的忠实读者。”

    “您的小说《潜伏》已经流传到了我们这里,余则成坚定的信仰令我们受到很大的感染。钢铁不是一开始就炼成的,战士也不是一蹴而就,余则成是一个小小的人物,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,他却能为了信仰冒着生与死的风险!逐渐成为靠得住的地下人员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是专门写信来感谢您的,因为您写出了这么好的小说。向您敬礼。”

    在信中,还夹了一封几个战士的红色手指印。这种血指头印,余切之前在老山慰问时也遇到过。

    部队上流行用“歃血”明志,表示自己不怕牺牲不怕流血。

    余切回了个啥呢?

    他先是把余则成的人物原型马识途引出来,然后谈到马识途的原配刘一清,表明“历史上的人物,比小说中还要传奇”,最后留下自己的手指印,并且写道:“有一天,你们也会成为别人书里面的人,但希望你们平安归来”。

    他这样去激励别人。

    宫雪是文艺兵,算是半个战士,看了余切的回信后忍不住把信放在胸口道:“我就是喜欢余切回的这些话。他是个崇高的人,徐驰的报告里面讲,余切的生活水平已经接近于港地的大富豪,可是,他仍然随时能和战友打成一片,我说句实在话,我确实喜欢他!而且崇拜他!”

    宫雪意犹未尽道:“自从和余切相处过之后,我很难再看的上其他男人。他们什么也比不上余切。”

    宫莹沉默了。

    难道说余切也就那样?

    恐怕别人觉得,这是个疯子在说话。

    何况宫莹自己也对余切逐渐改观。

    《潜伏》这部小说,正在掀起一个“信仰之问”,小说中塑造的形形色色的革命战士,甚至是反派,都有鲜活的形象,他们牺牲的时候十分突然,没有任何拖泥带水,给了读者很大震撼。

    秋掌柜、吴站长、晚秋,谢若林……读者热情的讨论这些人,并从中演化出许多派别。一时间,大众简直像研究《红楼梦》一样的研究这部小说。

    小说中的台词也十分出格,似乎时时在拷问读者本身:

    你面前有两根金条,你看看,哪一根是虚伪的,哪一根是高尚的?

    九月中旬,《军报》刊登了XSQD战士和余切之间的信件。再次引用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”这句话。

    并且评论道:“你的名字无人知晓,你的功绩永垂不朽。”

    随后,南方的《光明报》再一次报道余切的师母刘一清,同时,又把马识途这个如今只知道打桥牌和写回忆录的老头子写在稿上。

    本章完

    姐姐她自然不能讨厌,但是余切这样的加强版万人迷,宫莹心里就很排斥他。

    宫莹还去了《收获》杂志的编辑部。杂志社全体成员热烈欢迎她:“你是余老师的那个秘书?”

    “我不是余切的秘书,和他没关系,我是帮他跑腿的。”

    “太客气了。这边有很多寄给余老师的信,我们筛来筛去,还是有很多需要他来回的,劳烦你带给他。”

    宫莹不敢拆这些信件。但是,她能看到信从什么地方来。

    泰国的、日本的、竟然还有哥伦比亚来的——天知道怎么寄过来的。为了帮余切跑腿,宫莹买了一张大的沪市地图,上面罗列了沪市大大小小的标志建筑。

    这张地图翻过来就是中国地图。

    宫莹按照寄给余切信件的地址来推算,全国有哪些地方存在余切的读者。她和她的姐姐打赌:“姐姐,无论余切有多厉害,这个地图肯定填不满。”

    她姐姐宫雪说:“你好好看着,绝对一个空也不会剩。”

    俩姐妹买了一盒牙签,一有新的寄信地址,就插在地图上。地图很快插得跟刺猬一样,哪怕是最偏僻的角落,也没有什么地方能剩下。

    不对,好像也是有的。

    祖国大陆的面积辽阔,总有不认识余切的读者是不是?宫莹心里这么想,但是她一时间却找不到这个地方在哪。

    不料,一封来自于XSQD的信件寄来。落款人是XSQD上的守岛士兵。七十年代,大陆和占据此地的越南发生冲突,收复三岛,从此以后就在这上面驻扎。岛上的生活格外恶劣,淡水和食品都需要从附近的大陆上运送,有时候岛上还会涨潮,士兵的半个脚脖子都埋在海水中。

    长年累月的驻扎,缺少瓜果蔬菜,补充不了维生素,令一些人得了夜盲症,嘴皮也脱落。即便如此,他们也尽量听着广播,谈论从几百公里外的内地传来的小说。

    余切很重视这一封信,特地留了一晚上时间回信,并且当着几位女同志的面前拆开。宫莹眼睛尖,垫着脚看,被余切发现了,说:“你是不是想看这上面写的什么?”

    宫莹老实点头:“我想看。”

    余切说:“我回完之后,你就拿来看。”

    没想到,余切回信的时间竟然这么久,宫莹在这守了好几个小时,然后才拿到这一封信和余切的回信。她回来自个儿的宿舍,打着灯,拿出信给姐姐宫雪分享。

    宫雪高兴道:“这下我赢了,连XSQD也有余切的读者。我们现在的地图最南只有琼岛,XSQD却是比地图还要南边的地方!他已经超过了地图,妹妹,你完全输了!”

    “余切确实厉害。”宫莹叹道。

    来自XSQD的这封信写道:

    “余老师,社会上正在流行一切向钱看齐的风气,使我们有时候忘记了信仰的重要性。我们是驻扎在XSQD的几位普通士兵,平时除了学习文件和精神,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小说……我们一直是您的忠实读者。”

    “您的小说《潜伏》已经流传到了我们这里,余则成坚定的信仰令我们受到很大的感染。钢铁不是一开始就炼成的,战士也不是一蹴而就,余则成是一个小小的人物,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,他却能为了信仰冒着生与死的风险!逐渐成为靠得住的地下人员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是专门写信来感谢您的,因为您写出了这么好的小说。向您敬礼。”

    在信中,还夹了一封几个战士的红色手指印。这种血指头印,余切之前在老山慰问时也遇到过。

    部队上流行用“歃血”明志,表示自己不怕牺牲不怕流血。

    余切回了个啥呢?

    他先是把余则成的人物原型马识途引出来,然后谈到马识途的原配刘一清,表明“历史上的人物,比小说中还要传奇”,最后留下自己的手指印,并且写道:“有一天,你们也会成为别人书里面的人,但希望你们平安归来”。

    他这样去激励别人。

    宫雪是文艺兵,算是半个战士,看了余切的回信后忍不住把信放在胸口道:“我就是喜欢余切回的这些话。他是个崇高的人,徐驰的报告里面讲,余切的生活水平已经接近于港地的大富豪,可是,他仍然随时能和战友打成一片,我说句实在话,我确实喜欢他!而且崇拜他!”

    宫雪意犹未尽道:“自从和余切相处过之后,我很难再看的上其他男人。他们什么也比不上余切。”

    宫莹沉默了。

    难道说余切也就那样?

    恐怕别人觉得,这是个疯子在说话。

    何况宫莹自己也对余切逐渐改观。

    《潜伏》这部小说,正在掀起一个“信仰之问”,小说中塑造的形形色色的革命战士,甚至是反派,都有鲜活的形象,他们牺牲的时候十分突然,没有任何拖泥带水,给了读者很大震撼。

    秋掌柜、吴站长、晚秋,谢若林……读者热情的讨论这些人,并从中演化出许多派别。一时间,大众简直像研究《红楼梦》一样的研究这部小说。

    小说中的台词也十分出格,似乎时时在拷问读者本身:

    你面前有两根金条,你看看,哪一根是虚伪的,哪一根是高尚的?

    九月中旬,《军报》刊登了XSQD战士和余切之间的信件。再次引用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”这句话。

    并且评论道:“你的名字无人知晓,你的功绩永垂不朽。”

    随后,南方的《光明报》再一次报道余切的师母刘一清,同时,又把马识途这个如今只知道打桥牌和写回忆录的老头子写在稿上。

    本章完

    姐姐她自然不能讨厌,但是余切这样的加强版万人迷,宫莹心里就很排斥他。

    宫莹还去了《收获》杂志的编辑部。杂志社全体成员热烈欢迎她:“你是余老师的那个秘书?”

    “我不是余切的秘书,和他没关系,我是帮他跑腿的。”

    “太客气了。这边有很多寄给余老师的信,我们筛来筛去,还是有很多需要他来回的,劳烦你带给他。”

    宫莹不敢拆这些信件。但是,她能看到信从什么地方来。

    泰国的、日本的、竟然还有哥伦比亚来的——天知道怎么寄过来的。为了帮余切跑腿,宫莹买了一张大的沪市地图,上面罗列了沪市大大小小的标志建筑。

    这张地图翻过来就是中国地图。

    宫莹按照寄给余切信件的地址来推算,全国有哪些地方存在余切的读者。她和她的姐姐打赌:“姐姐,无论余切有多厉害,这个地图肯定填不满。”

    她姐姐宫雪说:“你好好看着,绝对一个空也不会剩。”

    俩姐妹买了一盒牙签,一有新的寄信地址,就插在地图上。地图很快插得跟刺猬一样,哪怕是最偏僻的角落,也没有什么地方能剩下。

    不对,好像也是有的。

    祖国大陆的面积辽阔,总有不认识余切的读者是不是?宫莹心里这么想,但是她一时间却找不到这个地方在哪。

    不料,一封来自于XSQD的信件寄来。落款人是XSQD上的守岛士兵。七十年代,大陆和占据此地的越南发生冲突,收复三岛,从此以后就在这上面驻扎。岛上的生活格外恶劣,淡水和食品都需要从附近的大陆上运送,有时候岛上还会涨潮,士兵的半个脚脖子都埋在海水中。

    长年累月的驻扎,缺少瓜果蔬菜,补充不了维生素,令一些人得了夜盲症,嘴皮也脱落。即便如此,他们也尽量听着广播,谈论从几百公里外的内地传来的小说。

    余切很重视这一封信,特地留了一晚上时间回信,并且当着几位女同志的面前拆开。宫莹眼睛尖,垫着脚看,被余切发现了,说:“你是不是想看这上面写的什么?”

    宫莹老实点头:“我想看。”

    余切说:“我回完之后,你就拿来看。”

    没想到,余切回信的时间竟然这么久,宫莹在这守了好几个小时,然后才拿到这一封信和余切的回信。她回来自个儿的宿舍,打着灯,拿出信给姐姐宫雪分享。

    宫雪高兴道:“这下我赢了,连XSQD也有余切的读者。我们现在的地图最南只有琼岛,XSQD却是比地图还要南边的地方!他已经超过了地图,妹妹,你完全输了!”

    “余切确实厉害。”宫莹叹道。

    来自XSQD的这封信写道:

    “余老师,社会上正在流行一切向钱看齐的风气,使我们有时候忘记了信仰的重要性。我们是驻扎在XSQD的几位普通士兵,平时除了学习文件和精神,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小说……我们一直是您的忠实读者。”

    “您的小说《潜伏》已经流传到了我们这里,余则成坚定的信仰令我们受到很大的感染。钢铁不是一开始就炼成的,战士也不是一蹴而就,余则成是一个小小的人物,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,他却能为了信仰冒着生与死的风险!逐渐成为靠得住的地下人员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是专门写信来感谢您的,因为您写出了这么好的小说。向您敬礼。”

    在信中,还夹了一封几个战士的红色手指印。这种血指头印,余切之前在老山慰问时也遇到过。

    部队上流行用“歃血”明志,表示自己不怕牺牲不怕流血。

    余切回了个啥呢?

    他先是把余则成的人物原型马识途引出来,然后谈到马识途的原配刘一清,表明“历史上的人物,比小说中还要传奇”,最后留下自己的手指印,并且写道:“有一天,你们也会成为别人书里面的人,但希望你们平安归来”。

    他这样去激励别人。

    宫雪是文艺兵,算是半个战士,看了余切的回信后忍不住把信放在胸口道:“我就是喜欢余切回的这些话。他是个崇高的人,徐驰的报告里面讲,余切的生活水平已经接近于港地的大富豪,可是,他仍然随时能和战友打成一片,我说句实在话,我确实喜欢他!而且崇拜他!”

    宫雪意犹未尽道:“自从和余切相处过之后,我很难再看的上其他男人。他们什么也比不上余切。”

    宫莹沉默了。

    难道说余切也就那样?

    恐怕别人觉得,这是个疯子在说话。

    何况宫莹自己也对余切逐渐改观。

    《潜伏》这部小说,正在掀起一个“信仰之问”,小说中塑造的形形色色的革命战士,甚至是反派,都有鲜活的形象,他们牺牲的时候十分突然,没有任何拖泥带水,给了读者很大震撼。

    秋掌柜、吴站长、晚秋,谢若林……读者热情的讨论这些人,并从中演化出许多派别。一时间,大众简直像研究《红楼梦》一样的研究这部小说。

    小说中的台词也十分出格,似乎时时在拷问读者本身:

    你面前有两根金条,你看看,哪一根是虚伪的,哪一根是高尚的?

    九月中旬,《军报》刊登了XSQD战士和余切之间的信件。再次引用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”这句话。

    并且评论道:“你的名字无人知晓,你的功绩永垂不朽。”

    随后,南方的《光明报》再一次报道余切的师母刘一清,同时,又把马识途这个如今只知道打桥牌和写回忆录的老头子写在稿上。

    本章完

    姐姐她自然不能讨厌,但是余切这样的加强版万人迷,宫莹心里就很排斥他。

    宫莹还去了《收获》杂志的编辑部。杂志社全体成员热烈欢迎她:“你是余老师的那个秘书?”

    “我不是余切的秘书,和他没关系,我是帮他跑腿的。”

    “太客气了。这边有很多寄给余老师的信,我们筛来筛去,还是有很多需要他来回的,劳烦你带给他。”

    宫莹不敢拆这些信件。但是,她能看到信从什么地方来。

    泰国的、日本的、竟然还有哥伦比亚来的——天知道怎么寄过来的。为了帮余切跑腿,宫莹买了一张大的沪市地图,上面罗列了沪市大大小小的标志建筑。

    这张地图翻过来就是中国地图。

    宫莹按照寄给余切信件的地址来推算,全国有哪些地方存在余切的读者。她和她的姐姐打赌:“姐姐,无论余切有多厉害,这个地图肯定填不满。”

    她姐姐宫雪说:“你好好看着,绝对一个空也不会剩。”

    俩姐妹买了一盒牙签,一有新的寄信地址,就插在地图上。地图很快插得跟刺猬一样,哪怕是最偏僻的角落,也没有什么地方能剩下。

    不对,好像也是有的。

    祖国大陆的面积辽阔,总有不认识余切的读者是不是?宫莹心里这么想,但是她一时间却找不到这个地方在哪。

    不料,一封来自于XSQD的信件寄来。落款人是XSQD上的守岛士兵。七十年代,大陆和占据此地的越南发生冲突,收复三岛,从此以后就在这上面驻扎。岛上的生活格外恶劣,淡水和食品都需要从附近的大陆上运送,有时候岛上还会涨潮,士兵的半个脚脖子都埋在海水中。

    长年累月的驻扎,缺少瓜果蔬菜,补充不了维生素,令一些人得了夜盲症,嘴皮也脱落。即便如此,他们也尽量听着广播,谈论从几百公里外的内地传来的小说。

    余切很重视这一封信,特地留了一晚上时间回信,并且当着几位女同志的面前拆开。宫莹眼睛尖,垫着脚看,被余切发现了,说:“你是不是想看这上面写的什么?”

    宫莹老实点头:“我想看。”

    余切说:“我回完之后,你就拿来看。”

    没想到,余切回信的时间竟然这么久,宫莹在这守了好几个小时,然后才拿到这一封信和余切的回信。她回来自个儿的宿舍,打着灯,拿出信给姐姐宫雪分享。

    宫雪高兴道:“这下我赢了,连XSQD也有余切的读者。我们现在的地图最南只有琼岛,XSQD却是比地图还要南边的地方!他已经超过了地图,妹妹,你完全输了!”

    “余切确实厉害。”宫莹叹道。

    来自XSQD的这封信写道:

    “余老师,社会上正在流行一切向钱看齐的风气,使我们有时候忘记了信仰的重要性。我们是驻扎在XSQD的几位普通士兵,平时除了学习文件和精神,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小说……我们一直是您的忠实读者。”

    “您的小说《潜伏》已经流传到了我们这里,余则成坚定的信仰令我们受到很大的感染。钢铁不是一开始就炼成的,战士也不是一蹴而就,余则成是一个小小的人物,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,他却能为了信仰冒着生与死的风险!逐渐成为靠得住的地下人员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是专门写信来感谢您的,因为您写出了这么好的小说。向您敬礼。”

    在信中,还夹了一封几个战士的红色手指印。这种血指头印,余切之前在老山慰问时也遇到过。

    部队上流行用“歃血”明志,表示自己不怕牺牲不怕流血。

    余切回了个啥呢?

    他先是把余则成的人物原型马识途引出来,然后谈到马识途的原配刘一清,表明“历史上的人物,比小说中还要传奇”,最后留下自己的手指印,并且写道:“有一天,你们也会成为别人书里面的人,但希望你们平安归来”。

    他这样去激励别人。

    宫雪是文艺兵,算是半个战士,看了余切的回信后忍不住把信放在胸口道:“我就是喜欢余切回的这些话。他是个崇高的人,徐驰的报告里面讲,余切的生活水平已经接近于港地的大富豪,可是,他仍然随时能和战友打成一片,我说句实在话,我确实喜欢他!而且崇拜他!”

    宫雪意犹未尽道:“自从和余切相处过之后,我很难再看的上其他男人。他们什么也比不上余切。”

    宫莹沉默了。

    难道说余切也就那样?

    恐怕别人觉得,这是个疯子在说话。

    何况宫莹自己也对余切逐渐改观。

    《潜伏》这部小说,正在掀起一个“信仰之问”,小说中塑造的形形色色的革命战士,甚至是反派,都有鲜活的形象,他们牺牲的时候十分突然,没有任何拖泥带水,给了读者很大震撼。

    秋掌柜、吴站长、晚秋,谢若林……读者热情的讨论这些人,并从中演化出许多派别。一时间,大众简直像研究《红楼梦》一样的研究这部小说。

    小说中的台词也十分出格,似乎时时在拷问读者本身:

    你面前有两根金条,你看看,哪一根是虚伪的,哪一根是高尚的?

    九月中旬,《军报》刊登了XSQD战士和余切之间的信件。再次引用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”这句话。

    并且评论道:“你的名字无人知晓,你的功绩永垂不朽。”

    随后,南方的《光明报》再一次报道余切的师母刘一清,同时,又把马识途这个如今只知道打桥牌和写回忆录的老头子写在稿上。

    本章完

    姐姐她自然不能讨厌,但是余切这样的加强版万人迷,宫莹心里就很排斥他。

    宫莹还去了《收获》杂志的编辑部。杂志社全体成员热烈欢迎她:“你是余老师的那个秘书?”

    “我不是余切的秘书,和他没关系,我是帮他跑腿的。”

    “太客气了。这边有很多寄给余老师的信,我们筛来筛去,还是有很多需要他来回的,劳烦你带给他。”

    宫莹不敢拆这些信件。但是,她能看到信从什么地方来。

    泰国的、日本的、竟然还有哥伦比亚来的——天知道怎么寄过来的。为了帮余切跑腿,宫莹买了一张大的沪市地图,上面罗列了沪市大大小小的标志建筑。

    这张地图翻过来就是中国地图。

    宫莹按照寄给余切信件的地址来推算,全国有哪些地方存在余切的读者。她和她的姐姐打赌:“姐姐,无论余切有多厉害,这个地图肯定填不满。”

    她姐姐宫雪说:“你好好看着,绝对一个空也不会剩。”

    俩姐妹买了一盒牙签,一有新的寄信地址,就插在地图上。地图很快插得跟刺猬一样,哪怕是最偏僻的角落,也没有什么地方能剩下。

    不对,好像也是有的。

    祖国大陆的面积辽阔,总有不认识余切的读者是不是?宫莹心里这么想,但是她一时间却找不到这个地方在哪。

    不料,一封来自于XSQD的信件寄来。落款人是XSQD上的守岛士兵。七十年代,大陆和占据此地的越南发生冲突,收复三岛,从此以后就在这上面驻扎。岛上的生活格外恶劣,淡水和食品都需要从附近的大陆上运送,有时候岛上还会涨潮,士兵的半个脚脖子都埋在海水中。

    长年累月的驻扎,缺少瓜果蔬菜,补充不了维生素,令一些人得了夜盲症,嘴皮也脱落。即便如此,他们也尽量听着广播,谈论从几百公里外的内地传来的小说。

    余切很重视这一封信,特地留了一晚上时间回信,并且当着几位女同志的面前拆开。宫莹眼睛尖,垫着脚看,被余切发现了,说:“你是不是想看这上面写的什么?”

    宫莹老实点头:“我想看。”

    余切说:“我回完之后,你就拿来看。”

    没想到,余切回信的时间竟然这么久,宫莹在这守了好几个小时,然后才拿到这一封信和余切的回信。她回来自个儿的宿舍,打着灯,拿出信给姐姐宫雪分享。

    宫雪高兴道:“这下我赢了,连XSQD也有余切的读者。我们现在的地图最南只有琼岛,XSQD却是比地图还要南边的地方!他已经超过了地图,妹妹,你完全输了!”

    “余切确实厉害。”宫莹叹道。

    来自XSQD的这封信写道:

    “余老师,社会上正在流行一切向钱看齐的风气,使我们有时候忘记了信仰的重要性。我们是驻扎在XSQD的几位普通士兵,平时除了学习文件和精神,最大的爱好就是看小说……我们一直是您的忠实读者。”

    “您的小说《潜伏》已经流传到了我们这里,余则成坚定的信仰令我们受到很大的感染。钢铁不是一开始就炼成的,战士也不是一蹴而就,余则成是一个小小的人物,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,他却能为了信仰冒着生与死的风险!逐渐成为靠得住的地下人员。”

    “我们是专门写信来感谢您的,因为您写出了这么好的小说。向您敬礼。”

    在信中,还夹了一封几个战士的红色手指印。这种血指头印,余切之前在老山慰问时也遇到过。

    部队上流行用“歃血”明志,表示自己不怕牺牲不怕流血。

    余切回了个啥呢?

    他先是把余则成的人物原型马识途引出来,然后谈到马识途的原配刘一清,表明“历史上的人物,比小说中还要传奇”,最后留下自己的手指印,并且写道:“有一天,你们也会成为别人书里面的人,但希望你们平安归来”。

    他这样去激励别人。

    宫雪是文艺兵,算是半个战士,看了余切的回信后忍不住把信放在胸口道:“我就是喜欢余切回的这些话。他是个崇高的人,徐驰的报告里面讲,余切的生活水平已经接近于港地的大富豪,可是,他仍然随时能和战友打成一片,我说句实在话,我确实喜欢他!而且崇拜他!”

    宫雪意犹未尽道:“自从和余切相处过之后,我很难再看的上其他男人。他们什么也比不上余切。”

    宫莹沉默了。

    难道说余切也就那样?

    恐怕别人觉得,这是个疯子在说话。

    何况宫莹自己也对余切逐渐改观。

    《潜伏》这部小说,正在掀起一个“信仰之问”,小说中塑造的形形色色的革命战士,甚至是反派,都有鲜活的形象,他们牺牲的时候十分突然,没有任何拖泥带水,给了读者很大震撼。

    秋掌柜、吴站长、晚秋,谢若林……读者热情的讨论这些人,并从中演化出许多派别。一时间,大众简直像研究《红楼梦》一样的研究这部小说。

    小说中的台词也十分出格,似乎时时在拷问读者本身:

    你面前有两根金条,你看看,哪一根是虚伪的,哪一根是高尚的?

    九月中旬,《军报》刊登了XSQD战士和余切之间的信件。再次引用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”这句话。

    并且评论道:“你的名字无人知晓,你的功绩永垂不朽。”

    随后,南方的《光明报》再一次报道余切的师母刘一清,同时,又把马识途这个如今只知道打桥牌和写回忆录的老头子写在稿上。

    本章完